攀基益生菌,改善食物不耐受,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症状,效果好,三甲医院专家推荐。 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一直被人认为无用的器官,肠道中的“小尾巴”阑尾,原来作用这么大

购买攀基益生菌,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攀基生物

肠道中的“小尾巴”阑尾是肠道中最粗大部分——盲肠延伸出来的一个“小尾巴”,与成年人的小手指差不多长,是一种蠕虫状的条带器官,在小肠和大肠的交汇(盲肠)处向外突出。

这个“小尾巴”里面是空心的,直接与肠道相连。一旦这个器官发炎,能引发腹部剧痛,会让人痛不欲生,据说疼痛等级仅次于生孩子。这样一个小小的器官,竟然能经常引起炎症,差不多每一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出现过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几乎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可以占到普外科的 10%~15%。

医生们碰到急性阑尾炎也没有啥好办法,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切除阑尾。虽然,切除能够解决疼痛,但急性阑尾炎的死亡率仍有 0.1%~0.5%,据统计,仅在 2013 年,全球共有 7 万多人因此丧生。鉴于如此高的发病比例,以及阑尾无用的观念,人们都将“孩子出生时就切除阑尾”视为发达国家医疗先进的代表案例。很多家长,甚至在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日后发病,在孩子出生时就“斩草除根”了 !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其作用,只是我们了解得还不够。

在动物世界里,阑尾是食草动物储备分解它们吃下去的植物所需要的细菌的“宝库”。据进化论始祖达尔文推断人体内的阑尾可能是人类祖先曾经用于消化叶子等高纤维植物的器官的退化产物。然而,这仅仅是猜测,对现今的人类这样的杂食性动物来说,阑尾的作用仍然不明确,即使切除掉,也不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阑尾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无用器官。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进步,阑尾无用的观念已然被颠覆。这个由盲肠延伸出来的“小尾巴”,大肠中的“死胡同”不仅不是无用的器官,而且还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使命。

阑尾是一个免疫器官,内部分布大量淋巴组织,参与机体免疫。它能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和各种消化酶等,如促使肠管蠕动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开始出现,到 12~20 岁时达到高峰,随后就开始逐渐减少,到 55~65 岁后逐渐消失。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出阑尾的功能与体内肠道中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共生微生物密切相关。

细菌的“宝库”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发现,阑尾中储存了大量对人体肠道有益的细菌。当一个人因生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肠道内的菌群紊乱时,阑尾就会将这些细菌贡献出来,帮助肠道重塑健康菌群体系 ,维护肠道微生物的平衡。

阑尾就像是为肠道菌群做了一个安全的“备份盘”,在关键时刻能够补充患病时被删除掉的肠道系统内的有益细菌,减轻人体内致病菌所造成的伤害。澳大利亚和法国进行的一项联合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阑尾产生一类特殊免疫细胞——固有淋巴细胞。

这种细胞是生物体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免疫效应细胞,能够对入侵的病原体迅速作出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对保护免疫力低下人群抵抗细菌感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固有淋巴细胞帮助阑尾储备有益菌群,用以维持人体内菌群平衡。当人体肠胃感染甚至食物中毒时,人体内有益菌的平衡对于病菌病毒能起到很好的抵御作用。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系研究科的竹田洁团队的一项实验成果为“阑尾向肠道提供免疫细胞,调控肠道菌群平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对比切除阑尾和没有切除的小鼠大肠中 Ig A 阳性细胞(一种免疫细胞,产生抑制体内细菌繁殖的 Ig A 抗体)发现,切除阑尾的小鼠大肠内该免疫细胞减少了一半,肠内的细菌平衡也被打乱了。由此证明阑尾是产生 Ig A 阳性细胞的器官,该细胞产生后会移动到大肠以及小肠,而这些细胞产生的 Ig A抗体则能与特定的肠内细菌结合,抑制其繁殖,从而达到调节肠内细菌平衡的目的。

美国亚利桑那州中西部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 533 种不同哺乳动物的盲肠进行深入研究时,对阑尾的进化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追踪,结果发现一旦动物进化出阑尾,便再也不会在这些动物的后代中消失,同时发现具有阑尾的物种在下腹盲肠中拥有的淋巴组织数量更多,更利于肠道有益菌的生长。阑尾是控制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器官,这一点已被证实。阑尾内部菌群的平衡也影响着阑尾自身的健康。有研究发现,阑尾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a)的增加可导致急性阑尾炎的发病。阑尾与共生微生物相互支持、相互陪伴,共同担负着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重任。

我们或许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个曾经被人类忽视的器官,会成为肠道微生物研究的热点,阑尾或其中微生物的健康状态有可能成为人体健康的检测靶点,虽然现在看来还存在着一定的检测难度!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过敏菌商城 » 一直被人认为无用的器官,肠道中的“小尾巴”阑尾,原来作用这么大

我们是攀基生物,我们提供攀基益生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