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指排除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是指由于排便的生理功能因某些原因发生失调或紊乱,不能正常地按时把粪便排出体外,导致排便困难而形成的便秘。多为生活规律变化,如旅行、搬家等生活环境改变及情绪抑郁、精神紧张(考试、学习工作压力大等)、烦恼、损伤、饮食、排便习惯不良等因素所致。外出旅行时,由于生活规律和周围环境改变,以及劳累等因素影响,多会发生便秘,这种便秘属于功能性便秘。
排便是一个多系统参与、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生理过程。以往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良饮食和排便习惯,饮食量减少、低植物纤维素饮食、进食无规律和进食时做其他事、液体摄入量少者易发生便秘;
(2)运动不足,缺乏锻炼者易发生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心理负担大者易患便秘;
(4)滥用泻药,使肠道的敏感性降低,形成对泻药的依赖性。
近年来,经过人体医学微生态专家和消化专家、肛肠专家联合对各种便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除了像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狭窄等原因造成的器质性便秘外,其他各种功能性便秘的最初诱因主要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肠道是个菌群的世界,共生着1000余种、数量高达100万亿的肠道菌群,是人类体细胞总数的10倍,重约1.5公斤。这些菌是在婴儿出生后陆续进入肠道的(母乳喂养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来源于母乳),并伴随人的一生,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肠道菌群可分为以下三类:有益菌、条件致病菌、有害菌。正常情况下,凝结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梭菌等有益菌占主导地位,肠道处于微生态平衡状态,即人体和共生在肠道及其他部位的100多万亿细菌之间,互为依存、互利共栖的和谐关系。
已共生在肠道为主的100多万亿细菌,就如同地球的绿色植被对防止地表水土流失的重要性一样,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肠道功能失调,诱发便秘、腹泻、肠炎等各种疾病。
科学家已经证实凝结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杄菌、酪酸梭菌等肠道有益菌对人体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拮抗、消除肠道有害菌并分泌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健康和蠕动,促进正常排便。
②调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促进人体健康。
③在消化道黏膜上通过占位作用构筑起生物屏障,阻止有害微生物的入侵、致病。
④调控人体的基因表达,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黏膜免疫系统的形成,对维护和调控正常免疫功能以及抗病防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过微生态专家、消化专家和肛肠专家联合对便秘的病因研究发现,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的关系。2005年,Khalif等分析比较了符合罗马Ⅱ标准的便秘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对照)的肠道菌群的变化。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便秘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双岐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腐败梭菌等条件致病菌(又叫中间菌)、有害菌比例相对增加,证实了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是密不可分的。
相反,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大肠杆菌、腐败梭菌、产气荚膜杆菌等条件致病和有害菌数量增多,产生腐胺、苯酚、吲哚等大量有毒物质,导致肠中毒、麻痹而使肠蠕动减弱;同时有益菌显著减少,促进肠道健康和蠕动的乳酸、乙酸、酪酸等匮乏,肠道营养不良、蠕动力不足,导致大便在肠内滞留,患者就会出现腹胀、腹痛、便秘。便秘又能进一步加重肠道菌群的紊乱,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呢?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主要与饮食中的低聚果糖、聚葡萄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有关,也与使用抗菌药有关。
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发现,当肠道内菌群平衡时,肠道内的凝结芽孢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大量生长,产生充足的乳酸、乙酸等短链脂肪酸,一是增进肠道健康,二是促进肠道蠕动,人体就能按时正常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