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俗称多动症,它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之一,核心症状为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伴有社交、学业等方面功能损害。
全世界儿童ADHD的患病率约为7.2%,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 6.26%,患者超过2300万。同时,由于家长对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
【专家解读】
王玉凤教授指出(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ADHD是个复杂疾病,病因很多,其中80%具有基因遗传性,并且有神经生物学表现(比如脑体积异常和神经递质缺陷)。
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难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及学习困难等。家庭和社会往往对这些儿童采取粗暴、歧视等不正确态度,使得患儿通常发展为社会功能出现障碍,比如品性障碍、抑郁障碍、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等行为对抗。
ADHD的治疗比较困难,且预后不佳。儿童期起病,最终发展为终身患病比例为6%-9%,70%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持续到成人期。所以ADHD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多动症的发病原因】
研究发现,ADHD的发病可能与额叶纹状体脑功能障碍、单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受损等有关。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GG(脑电图)发现ADHD患儿存在脑功能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正常儿童和ADHD儿童脑电图对比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也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化学物质,当某些特定的神经递质浓度或者作用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一系列行为症状,如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冲动、学习障碍等。
【最新研究:微生物-肠-脑轴对ADHD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如上所述,ADHD发病包含脑功能缺陷和神经化学递质失衡,而肠道菌群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育。例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能产生伽马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和酵母菌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假丝酵母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能产生5-羟色胺,芽孢杆菌能产生多巴胺,这些神经递质都与ADHD的发病密切相关。
例如:GABA是人类大脑皮层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ADHD儿童GABA水平降低,会引发冲动行为;而双歧杆菌(Parabacteroides)丰度减少,降低了海马、内囊的灰白质完整性,使得学习能力下降,多动水平升高。
如上图所示,ADHD患儿(A1组)正常肠道菌群(Rhodococcus、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Parabacteroides)丰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B组),而Enterobacter、Citrobacter等有害菌丰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Enterobacter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类致病菌,可以产生内毒素,破坏大脑屏蔽功能;Citrobacter能引发脑膜炎,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导致注意力下降、多动冲动水平升高。
【益生菌治疗ADHD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都展开了益生菌、益生菌+合生元治疗ADHD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益生菌种类包括鼠李糖乳杆菌(LGG)、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BL999)等。以鼠李糖乳杆菌(LGG)为例,它可通过迷走神经调节大脑皮质GABA 受体表达,(GABA 是大脑中抑制焦虑和抑郁的一种神经递质,当人体内缺乏GABA 时,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比如焦虑、不安、忧虑、疲倦等),有效改善ADHD患儿冲动行为,以及各种情绪问题。下面为大家介绍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临床试验。
2019年开始,西班牙学者进行的一项为期2年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该试验共有180名患者参与,分别在3家医疗中心进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采用合成生物制剂,由瑞典Synbiotic AB 生产,产品为Synbiotic 2000 Forte 400(SF),配方为戊糖片球菌5–33:3/16:1、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F19、植物乳杆菌2362、β-葡聚糖、菊粉、果胶及抗性淀粉;对照组采用安慰剂。
试验流程图
研究发现,合成生物制剂不仅改善了ADHD患者的情绪问题,还能够改善自闭症患者症状(冲动、强迫或攻击性行为)。
2020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iatry》(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采用鼠李糖乳杆菌(LGG),对32名4~17岁的患儿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组采用益生菌治疗,安慰组服用外形相同的糖丸),发现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如上图所示,试验组(益生菌组)患儿治疗前后评分对比,治疗后症状减轻约20%~30%;而对照组(安慰剂组)症状则没有变化,或变化<20%。
如上图所示,这一结果也在血清检测得到了验证,试验组(益生菌组)患儿的促炎细胞因子在治疗后显著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在治疗后显著提升;对照组(安慰剂组)则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结论】
未来,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可以根据孩子检测出来的具体菌种的多样性以及菌属、菌种的不同丰度,而采用不同的饮食治疗方案以及益生菌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