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说下和抽动一样症状的其他名词:
(1)抽搐:抽搐是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 纹肌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惊厥。★ 强直性痉挛。★ 肌阵挛。★ 震颤。★ 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 扭转痉挛。★ 肌束颤动。★ 习惯性抽搐。中医认为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临床对以抽搐为主病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习惯性抽搐:是一种快速、短暂、重复的、有目的的、刻板式的不随意动作,常见的有眨眼、呶嘴、蹙额、耸肩等。中医指出抽搐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其症多为肝经病变,且与病及脑神密切相关。临床辩证有虚实之别。外感风寒湿邪,而致气血不畅,邪壅经络;或邪毒内陷,风毒窜络,闭扰脑神,燔灼肝经;或热邪内盛,灼伤津液,或风阳上扰,而致抽搐动风,多属实证。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脏腑虚衰,肝肾阴虚,而致虚风内动,多属虚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通常是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 1。
(3)瘛S:瘛S,亦作S。chi 四声 zong四声。解释: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也叫“抽风” 。指痉挛的症状。 病症名,语出《黄帝内经》,如:“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S”,“热病数惊,瘛S而狂。”宋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者筋脉急也,S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S。俗谓之搐者是也。” 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治宜平肝熄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亦有热伤元气者,四肢困倦,指麻瘛S,宜人参益气汤。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S,宜补中益气汤加桂枝、附子。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S,宜续断丸。有失血之后,气血耗伤,筋脉失养而瘛S者,宜八珍汤加减。本证可见于外感热病、癫痫、破伤风等多种疾病。
(4)惊厥: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
(5)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
――――其他:手足抽掣,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婴儿手足抽掣,多因妊母被风邪所袭;儿出生后,邪留脏腑,不得宣通,复感风邪,因而发病。临床多伴见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戴眼等症。治宜祛风解痉。用羚羊钩藤汤。拘挛、拘急等等,都是同样症状的不同叫法。
小儿痉病(痉者其颈项硬直也,而或角弓反张,或肢体抽掣,亦皆盖其中矣)治法
小儿为少阳之体,是以或灼热作有惊骇,其身中之元阳,恒挟气血上冲以扰其脑部,致其脑筋妄行,失其所司而痉证作矣。痉者其颈项硬直也,而或角弓反张,或肢体抽掣,亦皆盖其中矣。此证治标之药中,莫如蜈蚣(宜用全的)。用治标之药以救其急,即审其病因,兼用治本之药以清其源,则标本并治,后自不反复也。
{蜈蚣,治标之药,救急而用,不可久用,而现代多滥用,巨伤肝肾,久用之医,慎而重之!}
癸亥季春,愚在奉天,旬日之间,遇幼童温而兼痉者四人。愚皆以白虎汤治其温,以蜈蚣治其痉,其痉之剧者,全蜈蚣用至三条,加白虎汤中同煎服之,分数次饮下,皆随手奏效。
又:亿丑季夏,愚在籍,有张姓幼子患暑湿兼痉,其痉发时,气息皆闭,日数次,灼热又甚剧,精神异常昏愦,延医数人皆诿为不治。子XX投以大剂白虎汤,加全蜈蚣三条,俾分三次饮下,亦一剂而愈。
丙寅季春,天津俞姓童子病温兼出疹,周身壮热,渴嗜饮水,疹出三日,似靥非靥,观其神情,恍惚不安,脉象有力,摇摇而动,似将发痉。为开白虎汤加羚羊角钱半(另煎兑服,此预防其发痉所以未用蜈蚣)。药未及煎,已抽搐大作。急煎药服下,顿愈。
{春温、暑热湿气,皆可导致抽动,有实热之证,方可用寒凉之品诸如羚羊角,水牛角,牛黄之类,不可滥用。}
至痉之惊骇得者,当以清心、镇肝、安魂、定魄之药与蜈蚣并用,若朱砂、铁锈水、生龙骨、生牡蛎诸药是也。有热者加羚羊角、青黛。有痰者,加节菖蒲、胆南星。有风者,加全蝎、僵蚕。气闭塞及牙关紧者,先以药吹鼻得嚏,后灌以汤药。
{惊恐所致抽动,当以清心、镇肝、安魂、定魄之药}
本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zhuangyeyi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抽动症病因之春温、暑热湿气、惊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