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微生物干预的探索性研究,奥地利格拉茨医学院的Eva Z.Reininghaus 团队还进行了一项横向研究,他们比较了32名住院BD患者和10名健康个体的粪便菌群和血液生化指标[1]。结果也发现,BD患者的菌群与健康人群有明显区别,如下图所示。
该研究结果与美国密歇根大学Simon J. Evans教授团队结果类似,BD患者Faecalibacterium含量减少[2]。
同时,Eva Z. Reininghaus还发现,在BD患者中,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患者粪便菌数有减少趋势。
目前还不清楚这种菌群的变化是随患者病程发展的自然变化,还是治疗后长期服药药物对菌群的影响。
Simon J. Evans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比较了服用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antipsychotic,AAP)对BD患者的影响[3]。结果发现,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会引起肥胖,增加患者的BMI指数,改变肠道微生物,如增加毛螺菌科含量;
对于女性BD患者,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还会降低肠道菌群多样性。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再普乐和思瑞康)具有独特的认知改善作用,对阴性症状更为有效,药理特征是拮抗5-羟色胺(5-HT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但是与D2受体快速解离。】
值得注意的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lara Coello团队的研究发现,初次诊断为BD的患者,其粪便菌群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但是其一级亲属的粪便菌群则与健康人群并无显著差别[4]。
这些研究均提示,双相障碍的患病根源并不在大脑,而在于肠道微生物和菌–肠–脑轴异常,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改变一些大脑异常,但并不能恢复菌–肠–脑轴功能,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伤害肠道微生物,只有在治疗中充分考虑肠道微生物和菌–肠–脑轴功能,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研究支持这一结论【5】。研究人员把因躁狂发作入院的B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药物治疗同时,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一组接受微生物治疗,干预24周。干预前,患者普遍存在明显的炎症水平。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微生物干预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明显降低(24.2% VS 51.2%),微生物干预组的再复发率降低74%,同时,微生物干预组患者在入院时住院时间更短(2.8天VS 8.3天)。此外,微生物干预组90%患者炎症水平明显降低。
这方面的研究将会被持续关注和介绍。
往期相关文章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本期搜索关键词:bipolardisorder,gut microbiota
原图来自文章和网络。
1 Painold A, Morkl S, Kashofer K, etal. A Step Ahead: Exploring the Gut Microbiota in Inpatients with BipolarDisorder During a Depressive Episode. Bipolar Disord, 2018,
2 Kuo P H, Chung YE. Moody Microbiome: Challenges and Chances. J Formos Med Assoc, 2018,
3 Flowers S A,Evans S J, Ward K M,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nd theGut Microbiome in a Bipolar Disease Cohort. Pharmacotherapy, 2017, 37:261-7.
4 Coello K, HansenT H, Sorensen N, et al.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Patients with NewlyDiagnosed Bipolar Disorder and Their Unaffected First-Degree Relatives. Brain,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8,
5.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probiotics-for-bipolar-disorder-mania- 20180625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