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病因除了肥胖、遗传、胰素自身功能不全外,还可能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如有益菌菌群的减少亦或条件致病菌菌群的增强,可以诱发肠道产生低度慢性炎症,促使细菌内毒素释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早期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机体对糖类及能量的吸收,促进脂肪的合成及存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为细菌内毒素的入侵提供了“通道”,可诱发低度炎症及胰岛素抵抗。薛平燕等研究发现,正常人群与肥胖人群相比,肠道内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的数量增加,但血脂水平下降,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表明部分菌群的变化与肥胖有关。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胰岛素缺乏和作用障碍是其主要的两个病理生理机制。
国内江美玲等研究了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5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 从粪便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16SRNAV3序列特异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随后,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失衡,用微生态制剂调节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来调控血糖水平,治疗效果良好。
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团队对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组葛根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随着药剂用量的增加,在粪便的细菌中发现了一种与糖尿病改善密切相关的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霍氏真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显示,此菌数量越多,血糖控制越好。
刘子珺发表的《高膳食纤维营养复合米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的一项动物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喂养小鼠的糖尿病发病率可 显著降低。
2007年,Lee等研究了Lacto-bacillusplantarumPL62菌株对肥胖以及血糖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可以通过生成某种酶产生trans-10、cis-12-CLA、L.plantarumPL62显著减少了小鼠的体重,同时腹股沟、肠系膜、肾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和血糖浓度均下降或减少。
对于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医学方面已经阐明了诸多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们在病因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拓展,从而也让大众在预防肥胖和糖尿病方面有了新的提高。肠道菌群可通过引起全身慢性低度炎症状态,产生胰岛素抵抗等对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文章参考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张国荣,刘海鸿,陶柯衡,傅思武》
图片源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