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章节将分为四篇就婴幼儿常见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显然已经不能简单地用遗传因素来解释。
有研究者提出 “菌群学说”,认为工业化国家抗生素的使用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进而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免疫耐受的形成,导致变应性气道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儿童过敏性疾病早年Bergmann提出过敏进程 (allergicmarch)概念,指出 过 敏 性 疾 病 的 发生 发 展 具 有 年 龄 特 征,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症状可能得到缓解也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替代。婴幼儿最早出现的过敏是食物过敏和特应 性 皮 炎,1岁 以后 逐 渐 得 到 缓 解,继 而出现哮喘,哮喘发病率在学龄期达到高峰,到青春期哮喘可能得到暂时性缓解,但是会出现过敏性鼻炎,可能持续数年。
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 (foodallergy ,FA) 是指机体针对摄入的食物抗原产生的一种有害的免疫反应。在西方国家 约 有6% 的 未 成 年 人 受 到 食 物 过敏的影响。
食物过敏可分为:
(1)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2)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3)两者混合型食物过敏。
奇善元小课堂
IgE:免疫球蛋白IGE(是指人体的一种抗体),存在于血中。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应。
IgE介 导 的 食 物 过 敏 占 大 多 数,发 病机制较明确:机体暴露于过敏原,产生特异性IgE,结合在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当抗原再次刺激时,效应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介质,引起过敏反应。胃肠黏膜免疫系统包括抗击病原体,识别无害的食物蛋白,允许共生菌的定植。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耐受就无法正常形成,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奇善元小课堂
耐受: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肠道菌群在维持和增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肠道共生菌提供了生物屏障,其次,肠道菌群能促进TH1细胞因子的分泌,使Th1/Th2得到平 衡,此外还能通过增强PP结分泌sIgA来加速抗原的清除。
奇善元小课堂
Th1/Th2:Th细胞主要分为Th1细胞与Th2细胞两种,其中,Th1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迟发性超敏性炎症反应;Th2可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与健康儿童相比,食物过敏儿童肠道中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低,而需氧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
也有研究揭示肠道菌群整体多样性的改变并不是引起食物过敏的关键因素,特定菌群的改变才是引起食物过敏的重要因素:过敏患儿粪便中拟杆菌、变形菌、放线菌数量减少,而厚壁菌数量增多。
也有一些前瞻性研究,Kal-linomaki等对20例瑞典和24例爱沙尼亚儿童进行了为期1年的菌群测定,并且跟踪随访了2年,发现日后出现过敏的儿童在1年里双歧杆菌的数量持续性低于正常儿童,3个月时梭菌属数量增多,6个月时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多。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是引起食物过敏的重要因素。
文章参考:《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年3月第28卷第3期——肠道菌群与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程译文,凌宗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