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01年3月对益生菌的共同定义是“当以适当剂量服用时,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活体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维护宿主体内菌群平衡,分泌抗菌物质,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方式保护宿主健康。益生菌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口腔益生菌主要属于两个菌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其中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lus)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已经被证实有抗菌和抗真菌的效果,而且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和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被认为可以抑制龋齿的发生和拮抗牙周病原菌。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病具有很多相同点,本文就口腔益生菌的作用及应用以及治疗前景进行一篇综述。
1.口腔致病菌和益生菌的种类 以细菌为主导的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病和牙周病等,其中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粘性放线菌(Actinomyces viscous)和嗜酸乳杆菌;牙周致病菌主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ia),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 口腔益生菌种类很多,现用于临床上的益生菌主要分3类:第1类为专性厌氧的双歧杆菌属。该属现有32种,其中已用作肠道微生态制剂的有5种,即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第2类为厌氧的乳杆菌属,至今已报道的有56种,临床具有良好记录的包括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代田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 Shirota)和约翰逊乳杆菌L1(Lactobacillus johnsonii L-1)等。主要用于生产微生态制剂者约有10种,包括嗜酸乳杆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等。第3类为兼性厌氧球菌,如属于肠球菌属中的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属于乳球菌属的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Iactis)以及属于链球菌属的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嗜热亚种和中间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termedius)等。口腔益生菌和致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导致各类口腔细菌性疾病转归的始动因素。 2.口腔益生菌影响的疾病 2.1龋病 龋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菌斑(尤其是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内的细菌进行代谢产生弱酸,导致pH值下降和牙体硬组织脱矿的发生。Caglar等研究了罗伊乳杆菌ATCC55730对年轻成年人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水平的影响,120例健康年轻成年人随机分为4组,第1组每日饮用含有罗伊乳杆菌ATCC55730的纯净水200mL;第2组在每日饮用纯净水200mL,作为对照;第3组每日口服含有罗伊乳杆菌ATCC55730的片剂;第4组每日口服安慰剂。3周后检测结果发现,成年人通过摄入该益生菌后,唾液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翟晶晶等研究了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分布及与儿童龋病的关系,70例儿童分为2组,其中无龋组30例,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0例。无龋组收集唾液及唇面、邻面、舌面沟裂的混合菌斑;S-ECC组收集唾液、光滑面菌斑、牙面白垩斑菌斑和深龋龋坏组织。结果S-ECC组双歧杆菌的检出率为47.5%,无龋组为0,从而得出结论:双歧杆菌可能与S-ECC的发生相关,但其检出情况与儿童牙面的部位关系不大。 DiPierro等对Carioblis�L(基于唾液链球菌M18的产品)的疗效进行了研究,这项随机对照研究对76例龋齿高风险的儿童进行。受试者中的38例用Carioblis�L(基于唾液链球菌M18的产品)处理90d,其他作为对照(安慰剂组)。通过分析实验组的龋齿结果,观察到所有参数都得到改善。牙菌斑和变形链球菌分别减少约50%和75%,而对照组未观察到改进。Rodríguez等研究了通过牛奶补充益生菌的作用,2~3岁学龄前儿童被分为2组,干预组中的儿童给予150mL补充有鼠李糖乳杆菌SP1(107CFU/mL)的奶,而对照组中的儿童被给予标准奶,10个月后收集临床检查数据。结果益生菌组的龋齿发病率为54.4%,对照组为65.8%。数据证明了长期摄入补充益生菌的牛奶可以减少高龋学前儿童的龋齿发展。但是Gruner等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指出目前的实验数据不足以证实益生菌对防治龋齿有效但是可以证实益生菌对牙龈炎或者牙周炎有效。 2.2牙龈炎 牙龈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达90%以上。由于牙菌斑是其始动因子,致病菌通过毒性产物对牙龈造成损害。Alkaya等研究了含有芽孢杆菌属的益生菌对牙龈炎的临床作用,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含芽孢杆菌的牙膏,漱口水和牙刷清洁剂8周,对照组则使用安慰剂。结果尽管斑块和牙龈炎指数在8周后显著降低,但在任何时间点均未发现组间差异。从而得出结论:该研究没有显示安慰剂和含芽孢杆菌的牙膏,漱口水和牙刷清洁剂对牙龈炎临床指标的有任何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Hallstrom等选取18例健康成年女性,使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设计。选取第一磨牙颊面作为实验位点,刷牙时,为了防止意外清洁了第一磨牙,在第一磨牙上使用了口内挡板,给予含有罗伊氏乳杆菌(ATCC55730和ATCCPTA5289)的锭剂或安慰剂。3周后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呈现局部菌斑堆积,两组龈沟液均增多,牙龈指数和探诊出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结论:每天摄入益生菌锭剂不会显著影响牙菌斑聚集,炎性反应或实验期间的细菌性生物膜。 2.3牙周炎 牙周炎的病因主要有牙菌斑生物膜的微生物感染、牙合创伤、发育异常或解剖缺陷,以及环境因素及后天因素如吸烟等。在Vicario等的研究中,把20例不吸烟的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两组,随机口服含有罗伊氏乳杆菌的药片或安慰剂的药片,30d后收集的临床参数发现,实验组探诊出血及探诊深度均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未出现任何有统计学意义的牙周参数变化。另外,在Teughels等的研究中,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被随机分入测试组和控制组,测试组给予辅助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以及术后口服益生菌乳杆菌含片;控制组给予SRP以及术后口服安慰剂。2组均在3、6、9、12周时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12周时两组的各项临床参数均显著减少,牙周探诊深度显著减少,附着丧失程度有所缓解。在测试组(SRP+益生菌含片)组,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牙龈卟啉单细胞菌的减少。在Maekawa等的试验中,通过丝线结扎小鼠第二磨牙以诱导牙周炎的产生,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将短乳杆菌CD2(8×105/1mm2载体)放置于结扎牙齿牙龈和颊黏膜之间,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照。5d后处死小鼠并测量骨缺损程度。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见较少的牙槽骨吸收和肿瘤坏死因子表达,以及更低的白细胞介素-1β、-6、-17A。从而得出结论益生菌短乳杆菌CD2可以通过与宿主反应和牙周菌群调节作用抑制牙周炎。 Messora等研究了益生菌对减少牙周组织破坏和改善牙周炎大鼠结肠形态的作用,他们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组。C、D向饮用水添加益生菌制剂。B,C组:动物的右侧下颌第一磨牙接受棉线结扎,将棉线留在相同位置14d。44d后对所有大鼠实施安乐死。测量评估下颌第一磨牙远中根部的附着损失和牙槽骨水平。本研究还从每只动物解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样品以评价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结果显示附着丧失和牙槽骨水平的平均值在组B中与组D中相比显著更高(附着丧失分别为(3.05±0.57)mm和(1.78±0.63)mm;牙槽骨水平分别为(4.21±0.42)mm和(3.38±0.17)mm。 在组D中,空肠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平均值显著高于来自组B的平均值。从而得出结论:益生菌的补充有助于减少大鼠牙槽骨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水平降低,也可以保护小肠免受牙周炎导致的反应性变化。Tekce等研究了罗伊氏乳杆菌对于治疗牙周炎的作用,研究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Ⅰ接受根面平整术(SRP)以及服用罗伊氏乳杆菌的锭剂;组Ⅱ接受SRP以及服用安慰剂。研究测量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测出血指数(BOP)、牙周探诊深度(PD)和附着水平。在第0、21、90、180和360天进行微生物学取样。结果显示治疗后的所有时间点,组Ⅰ中测量的PI、GI、BOP和PD显著低于组Ⅱ(P<0.05)。结论为含罗伊氏乳杆菌的含片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佐剂,用于减缓慢性牙周炎复发。不过尚需进一步研究以阐明锭剂的最佳剂量。 2.4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周围炎的危险因素有口腔卫生状况差、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牙周炎病史、糖尿病等内科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病因是种植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即由于口腔卫生不良,造成种植体周围菌斑堆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常用机械方法洁治种植体表面,或是采用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由于其选择的种类以及修复设计往往导致菌斑不易清洁,所以有时需要配合抗菌药物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口腔益生菌的抗菌作用的研究不多。Flichy-Fernández等做了一个口服含有罗伊氏乳杆菌的片剂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所有患者均为无牙颌并分成2组:A组为无种植体周围炎,B组为种植体周围炎影响一个或多个种植体。2组所有患者随机服用含有罗伊氏乳杆菌的片剂或者安慰剂。患者30d后对龈沟液量、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和白细胞介素的浓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A组22例54枚种植体无种植体周围的变化,B组12例种植体周围炎影响一个或多个种植体(23枚种植体)的经过益生菌治疗,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白细胞介素水平下降。从而得出结论益生菌可以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与预防。 3.展望 近几十年来,益生菌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其对人体健康有益被添加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中。益生菌已经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健康问题如:胃肠道感染、肠炎、乳糖不耐症、过敏症、泌尿生殖道感染、囊性纤维化、各种癌症和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等,随着人们对口腔益生菌的认识越来越多,益生菌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益生菌在口腔中已经被证实对龋病、牙周炎、种植体周围炎和口腔异味有疗效,对牙龈炎的疗效评估尚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相信通过口腔医学、病原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共同努力,益生菌的研究和应用必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来源:晏子衡,胡晓芳,吴新.益生菌对口腔常见疾病的影响研究[J].口腔医学,2018,38(02):185-18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益生菌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转载文章、链接及图片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
益生菌对口腔常见疾病的影响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过敏菌商城 » 益生菌对口腔常见疾病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