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欢乐和自信心的童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游戏”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文/弋言

很多时候,一些在大人身上无法理解的言行,用对小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那些张牙舞爪的人,越是行为乖戾、口吐狂言,内心就越是脆弱。因为自信的人一定是温和的,温和就会坚定。我们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不过是在治愈小时候的那个自己。

无一例外,每一对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我们都希望孩子的童年不受任何委屈、不用经历挫折,在快快乐乐、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再美好的童年,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真实世界的残酷:亲人或朋友的离别、竞争的失败、来自同龄小伙伴的冷嘲热讽……这些不可抗力无疑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孩子修复创伤,重拾自信。

孩子天然发育的过程中,有三个自信心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如果能处理好这三个阶段的成长变化,便能帮助孩子获得一波又一波的自信力。

第一个关键阶段,来自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婴儿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从大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食物、爱、呵护和安全感。

婴儿一哭,大人就会抱起来;婴儿一笑,大人就会跟着笑。婴儿被时时刻刻的关注着,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大人都会立马作出回应。由此,建立了婴儿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自信心。

第二个关键阶段,来自孩子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孩子开始拒绝别人,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慢慢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用爱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在哪里,怎么做是安全的,便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建立自我认同感。

相反,家长如果一直跟孩子对着干,把孩子的“自主性萌芽”理解成“不听话”、“惹麻烦”,采取权威来镇压孩子的独立性,就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个关键阶段,来自孩子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接受各种文化的冲击,自我认同感受到威胁,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能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无力感,把孩子从低迷、受挫的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便能使孩子重拾自信。

青春期的叛逆是成长的必然,家长“恼火”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为人父母的使命。一味的指责谁都会,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接纳自我,接纳这个社会,共度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成长是必经的溃烂,只有经历过溃烂,才能重生,重获自信心和力量感。

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实验,暂时忘掉现实世界的规则和限制。

但是,有一点,在与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大人要同时兼顾和扮演对抗和支持这两种角色,不能让自己陷入真正的竞争之中,忘了自己其实是为了孩子而游戏。

我见过一对父子,俩人玩跳棋游戏,后来孩子输了之后大哭不止。爸爸义正严辞的教训儿子,“输了就是输了,男子汉要勇敢,有什么好哭的,不许哭!”“等你长大了,也没有人会让着你,你哭也没有用”。且不论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比赛下棋的公平与否,单说这位父亲,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已经完成了“命令”、“打压”、“威胁”等一系列动作,那位小朋友的心里肯定特别受挫。

挫折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过火了就会让孩子失去力量感,没有自信心。

批评、指责、冷嘲热讽容易使孩子陷入“无力感”,经常陷入“无力感”的孩子,更喜欢骂人、打架并且更容易产生一些危险行为。而这些行为其实是对力量感的“无效模仿”,虚张声势、专横跋扈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很有“力量”:既有“力量”支配自己的言行,又有“力量”伤害别人的感情。

同事家的小孩,特别喜欢骂人“垃圾”,有一天,我去她们家玩,一进门小孩就开始大喊大叫,并且指着我喊“你是垃圾”。我没有恼火,反而装出一幅惊讶的样子问“你怎么知道我是垃圾呀?”“那你得帮我保密哦,其实我不光是垃圾,还是有害垃圾”小朋友立马跑到他妈妈跟前说,“阿姨是有害垃圾!阿姨是有害垃圾! ”。我赶紧装作一副很受伤的样子,委屈巴巴的说“好伤心呀,你把我的秘密告诉别人了,但其实我不光是有害垃圾,我还是宇宙最臭垃圾,这次你不能告诉别人了哦~”果不其然,小朋友一转身就满屋子大喊“阿姨是宇宙最臭垃圾!阿姨是宇宙最臭垃圾! ”我假装要去逮住他揍一顿,又故意让他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会儿,我们很快就在哈哈大笑中建立了双边友好关系。

很多时候,小孩子说“我讨厌你”,并不是真的讨厌你,他可能只是想隐藏害怕、胆怯、紧张的情绪。这个游戏正好利用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嬉戏打闹中有效的帮助孩子冲淡负面情绪,让他们感受话语权的力量和闯入禁区、战胜权威(通常是大人)的力量。

有的时候故意的让着孩子,故意示弱,让孩子感受到“我很强大”的错觉,反而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