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育问题的发展历史,孩子是无价还是有价的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今天带你解读的是《给无价的孩子定价》,作者泽利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社会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从历史的不同阶段看看社会怎么衡量孩子的价值。我们平时的亲子关系真的纯粹只是情感关系吗?让我们弄清楚孩子的价值发生过怎么样的变化,更理智的看待亲子关系,看清现在的市场和文化关系。

现在带你从孩子的劳动价值、情感价值和中国养育问题,三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部分

现在大部分父母是不会让未成年孩子打工挣钱的,就算是让孩子干干家务也不是为了钱,而是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建立良好的金钱观。但是100年前可不是这样,他们让孩子打工,干家务,挣钱补贴家用。童工刚开始并不是坏事,人们甚至会感谢工厂。孩子打工会比擦皮鞋、卖报纸,收入稳定,家人也会挺高兴。据统计1900年美国10到15岁的孩子里,有六分之一都有工作,大部分家长认为工作是义务是美德,如果孩子不工作,还会变得懒惰、散漫,将来可能会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没用的人。

早期的工业化,很多工作孩子也可以完成,工厂老板也更愿意雇佣这些小工人,可以极大的节约成本。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很多的工作大部分被机器取代了,对工厂老板来说童工廉价的优势,也逐渐减少了。主流社会反对童工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工厂、法院、保险公司、家庭内部都出现了各种矛盾。1938年美国通过了一个保护儿童的法案,通过市场规律和社会观念的双向互动中,从此孩子不再成为家庭的劳动力了。

第二部分

今天不管是疫苗、学校伙食还是一些伤害儿童的恶性事件,只要跟孩子相关,一定会整个社会的心。在100年前如果一个家庭不幸失去个孩子,可能只是一件小事。那孩子的情感价值是如何被放大的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随着孩子的劳动价值减少,每个家庭生孩子的数量就减少了,孩子数量的减少,反而使得孩子的情感价值提高了。二、以前医疗技术落后,孩子的夭折率很高,而丧子之痛太深刻,父母负担不起这个情感投资。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儿童夭折率大大降低,为人父母的情感本能被彻底释放出来,孩子的寿命越来越长,情感价值跟着被放大。

这个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整个社会的共振作用,特别是社会上相关的一些抗议和纪念活动,让社会上普遍形成一种共识:孩子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在情感上是无价的。

虽然在情感上孩子是无价的,但是在很多具体社会问题上,比如领养、儿童保险,孩子必须要定价。作者还开创了一个叫儿童社会学的细分学科,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儿童问题。

第三部分

重点来分析下中国的情况,中国式教育如今已经成了个贬义词,有的家长会牺牲孩子的情感和个性的自由,用各种高压手段,让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生活方式生活。调查显示城市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每周要上补习班。为了上好的中学,家长不惜花几百万买个条件很差的学区房。书中金句:“我们为孩子工作,为他们计划,为他们花钱,为他们受益而买保险,甚至为他们节衣缩食。”教育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有人把孩子看成了自我实现的障碍。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问题,隔代养育。年轻人因为工作关系不得不依靠祖父母来养育孩子,但是又接受不了祖辈的育儿观念,从而产生很多矛盾。很多人觉得隔代养育矛盾是个无解的矛盾,但是书中却给出了不一样的问答,在养育问题上大家,观念的靠近会在合作中逐渐达成共识,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年轻人教祖父母使用育儿app、用照片、视频纪录孩子的成长,满足了自己“云养娃”的需求,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些育儿app的重要功能,一些针对祖父母的育儿知识,也成为了一个卖点。两代人的育儿观念差距只要能逐渐的缩小,这个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孩子的价值和育儿问题是包含着无数的社会问题,我们如何对待孩子,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 END ------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