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手父母,看着怀里陌生又熟悉的小生命,你是否闪过这样的疑问:小家伙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宝宝确实有理解世界的能力,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感知并探索世界,学习适应世界的规则,这个过程既复杂又不可思议。
我们该如何看待宝宝两岁前的世界呢?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BBC高分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该片由三集组成,单集60分钟,主题分别是“成为你”、“融入社会”、“产生独立性”。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婴儿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帮我们探秘宝宝两岁前所发生的不可思议的变化,并揭示这些变化是如何奠定宝贝未来发展的基础,并造就他们的成长之路。
这些发现肯定会改变你我看待婴儿的方式,改变我们对早期发育的认知。
1、宝宝是天生的语言学家
刚出生的婴儿是“游泳健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天生还是“语言学家”
与成人相比,婴儿有更强的语言识别能力,他们更容易识别不同语言中的音素,一起看看这项研究。
这个实验使用了“习惯/去习惯化”方法,这是探究婴儿感知觉的常用心理学研究手段。简单说,就是先给婴儿反复呈现一个刺激(如声音或图形),使他们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当婴儿对这个刺激物不再注意(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等),就产生了习惯化,之后再将新的刺激物呈现给婴儿,如果婴儿能将两者区分开来,他就会表现出去习惯化,即密切关注新刺激物。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婴儿对两种刺激物的感知差异。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测试了婴儿是否能识别出英语音素“b”和“t”,当他们能正确识别差异刺激(即去习惯化发生),他们会将头转向声音来源处的玩具猴。这个实验难不倒婴儿,所有婴儿都能辨别差异,他们很快熟悉了实验方法。
世界上所有语言的音素有数百种之多,婴儿可以轻易识别一种语言的不同音素。那么,对于识别不同语言的相似音素,他们表现又如何呢?
比如英语中的“t”与印地语中的“t”,两者发音非常相似,辨别它们对成人来说,尤其是非印地语使用者,困难异常。
没有成年人完成挑战
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6至8个月的婴儿对这两种语素的识别能力,令人吃惊的是,他们轻而易举地辨别出差异,即便两者相似度极高,即便他们从没接触过印地语,他们依然具有奇妙的“语感”,这种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婴儿轻松辨别出因素差异
那么婴儿的这种“语感”能维持多久呢?接下来的实验表明,1岁左右的婴儿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
短短几个月就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他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们的大脑经历了“知觉窄化”的过程。婴儿的大脑是一座宝库,他们比成人拥有更多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发达的神经网络奠定了学习任何新事物的基础,包括已知的6000多种语言,所以,他们能识别任意语素就不足为奇了。随着环境中母语的高频率使用,他们开始只关注那些母语中很重要的语音,大脑学会了专注于与特定语言相关的内容,忽略了不重要的事物,这个过程就是“知觉窄化”,大脑中某些“有用”的神经联结逐渐被激活和加强,一些不重要的、不会继续使用的神经联结被逐渐停用。大脑早期遵循的“应用依赖”、“用进废退”的原则,使大脑越来越“专业化”,这就是我们能够流利使用早期接触的某种技能的原因。
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成年人学习新语言会很困难,因为我们大脑的可塑性远远低于婴儿,大脑不再经历高效的“专业化”过程。所以,如果你想让你家宝宝快速掌握一门外语,当然是越早越好!
这项研究也从另一个角度很好的证明了:婴儿的语言发展被环境所塑造。
2、宝宝一出生就认识我们了
小鸭子把谁认作妈妈由它们出生后的第一眼决定,这是印随行为。幸好人类不需要印随,我们自带社交属性,早在出生前,大脑就就已经确定好可以亲近和依靠的目标了。
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想要借助一个仪器了解一周大新生儿亚瑟对外界不同事物的反应,可穿戴的光线电极片可敏锐捕捉大脑中的氧气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反映出婴儿大脑对外界的反应速度。
出生仅7天的亚瑟作为被试
活动的机械玩具与人脸,亚瑟更喜欢哪个呢?
每个图像停留15秒供亚瑟观察
是的,婴儿天生就对人脸感兴趣!
亚瑟看到人脸图像后,大脑中的氧气涌入与血液流动异常明显,而机械玩具却引不起任何变化。即使只有一周大,婴儿对人脸的反应也比对玩具大得多。
这里有必要引入另一个经典的“视觉偏好法”实验,上世纪60年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Robert Fantz发现,仅仅出生几天的婴儿,对具有面部特征的复杂图形非常偏好。
横坐标代表婴儿出生天数,纵坐标代表婴儿平均注视时间。具有人脸复杂特征的图形更容易吸引婴儿注意。
人脸引起的大脑活动区域为颞上回后区,这个区域负责我们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很显然,婴儿大脑建构了社交生活所需的生理框架,时刻准备好与他人建立关系。
还有一个研究非常有趣,对宝宝来说,最有效的逗笑神器是“躲猫猫”!躲猫猫”是一款社交游戏,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婴儿会收获喜悦和奖励,是增进婴儿与父母情感联系的最好方式,而这份情感联系就是它们未来融入社会的基础。
不用怀疑,宝宝从出生时就具备了社交技能,他们喜欢你的脸庞,能看懂你的开心,并跟着你一起欢笑,对父母来说,繁重的养育间隙,这是最好的安慰和奖励。
3、宝宝也有个人偏见
宝宝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与社交能力,但在个人态度与观点方面,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被社会环境与早期经历所描绘。
成年人普遍具有个人偏见,他们会更亲近与自己相似的、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意识形态偏见等社会问题。两岁宝宝是否与成人一样,有着相同的社会偏好呢?
在这个实验中,婴儿面临“艰难的抉择”,他们要在“公平的亚洲人”与“不公平的白人”间,选择一位作为自己的游戏伙伴。
实验人员避免与婴儿发生眼神接触
他们面临着“内心的挣扎”
相比能带来更公平体验的亚洲人,有着相似外貌的同种人自带亲和力与安全感,几乎所有的两岁幼儿都做出了类似“种族偏见”的选择。
他们做出一致的选择
成长环境影响着婴幼儿的态度与观点,早期经历与社会文化环境是孕育个人偏见的土壤。不带偏见的家庭教育与多样性接触,可能是引导社会改变的契机。
两岁前的宝宝处于快速学习期,他们对每天接收的信息非常敏感,这些信息决定了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所以说,如果你想让宝宝长成为一个宽容有爱、充满同理心的人,那么你就要给他营造这样的环境,不要认为这样的影响为时尚早。
片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研究,比如基本气质与个性差异、电子产品使用对精细运动能力的影响、同理心与合作意识的发展、自控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非常推荐新手爸爸妈妈们观看,这部纪录片会让你在一定意义上更了解自己的宝贝。
很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婴儿是软弱无力的,他们一出生便面临着嘈杂混乱的环境,他们对世界无知且迷茫。实验技术与检测手段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看法,婴儿的发育受遗传因素与环境的双重影响,在出生之时,他们就具备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已准备好迎接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从无助的新生儿长成一个能走、能说,有自主想法的宝宝。
这是一次成长的蜕变。
这次蜕变将长久地影响他们的未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