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者常常会跟我分享他们看完我的一些文章后的一些亲子实践故事和感受。下面又是一个让人愉快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7岁的女儿,小女娃手很巧。有一次学校老师让孩子们做一次中秋手工,小女娃做了一个可爱的灯笼手工,在课堂上被老师赞扬。这时旁边一位小女孩生气地瞪了她一眼,下课时还伙同几个小女孩故意不理睬她,让她很伤心。回家后,妈妈听完后对她说:“那个小女孩只是有些嫉妒,你可以送一个手工给她。”这位妈妈还教女儿如何跟对方表达“共情”。
第二天,小女娃送给对方一个自己亲手做的手工小兔子,还跟对方说:“我以前做手工也是很差的,每次看到别人漂亮的手工都很羡慕,所以我明白你为什么不高兴,我以前也是那样!”那个小女孩很兴奋,立即领着她到了“小女孩群”面前说:“她是我的好朋友,你们别欺负她哦!”
真的是一个不错的转变呢。
承认别人的行为感受,是一种品格,会促进好感,好感继而带来孩子们的友谊。正如美国心理学家Berscheid说,人会喜欢那些喜欢他们的人,即使一句话也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同理他人会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并且这种“喜欢”有长久效应,即一个被人喜欢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轻易地获得友谊。美国心理学家John Coie曾经从美国多所小学召集了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在孩子们的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过往的人际交往的表现,这些孩子被分为“被人喜欢的”、“被人忽略的”、“被人讨厌的”和“一般的”,相对地,“被人喜欢的”这些孩子也常常带有更多的同理心。接着,研究人员将各个学校的孩子拆分组队,组成的小组中,孩子们相互不认识,然后各组的孩子被要求一起做游戏。没多久,研究的结果出来了,被人喜欢的孩子仍旧被人喜欢,被人讨厌的孩子仍旧被人讨厌。简言之,一个孩子的人际特征是相对不变的,即使换了环境也是如此,所以,有同理心的孩子,到了哪里都会赢得友谊。
另外,小时候被人喜欢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最好。在这方面,有一项瑞典社会研究所的研究,这则研究持续了40年,研究者跟踪了1万名孩子直至成年。最后的研究结论是,成年后生活得最好的,是那些小时候就被人喜欢的孩子。他们身上有一些被人喜欢的品格,并且这些被人喜欢的品格伴随他们的人生。所以,被人喜欢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友谊和人际,并且容易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阿瓜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家,他跟我说了一件“趣事”。他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事实上他把所有小伙伴都称为“好朋友”,这位小男孩因为在玩耍时把玩具、绘本放得到处都是,有时连洗手间里面也有,所以经常被老师批评“丢三落四”。这一天,阿瓜的这位好朋友又被老师批评,小男生显得很沮丧。
这时阿瓜跑到他身边,对他说:“被老师批评也不是坏孩子,我觉得你是个好孩子,就像我一样。”
接着阿瓜又说:“你没收拾玩具,是因为你脑瓜里有一条‘懒惰虫’,你知道吗?‘懒惰虫’不是你,你也不是‘懒惰虫’,‘懒惰虫’让你不想动。”
小男生问:“你怎么知道?”
阿瓜说:“我妈妈告诉我的,她说当我们把‘懒惰虫’关起来就会勤劳了。你也可以试试……”
从此,两孩子真的成了好朋友。
有些孩子天生有很好的同理心,有些却不是,需要父母经常引导,当孩子总是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的同理心会越来越好。
有一次,我在少年宫的休息座椅上等待孩子们下课时,遇到了一个裂唇的小男孩。当时旁边坐了不少的孩子和家长,没有人愿意与那位小男孩坐一起。小男孩故意看着窗外,小男孩妈妈的表情也有些尴尬。这时,我旁边的一位妈妈轻轻地对她女儿说:“前几天,你种的几颗小豆芽发芽了,其中有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你会因为那棵小豆芽长得不好看而嫌弃它吗?”小女孩摇头说“不会。”妈妈问为什么,小女孩说:“因为它也是小豆芽呀!都很可爱!”
“那么把你的糖果分享给小朋友吧!”小女孩心领神会,她从书包里取出糖果,走到那个小男孩跟前,抓起一把糖果放在小男孩手上。我隐约地看到裂唇小男孩的妈妈的眼睛里,泛着泪光……
所以,什么样的小朋友,会更有“孩子缘”?两个字“同理”;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同理心,那一定是“我理解你,我陪你一起吧……”
关键字:同理心、玩伴、幼儿人际、育儿理念、早期教育
"幼儿说,作者为幼儿心理科普作家黄杏贞,已出版书籍《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获国家部级优秀出版物奖)。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