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骂孩子笨,他真笨了,还能救吗?巧用罗森塔尔效应重建聪明自信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我是庭爸,家庭教育指导总监,这么多年指导上千家长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用技巧与经验。我很乐意分享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够帮到你,让育儿变轻松。敬请关注,每天有收获。

01、工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到大量的家长,有一种现象是让父母特别头痛的。

老师,我家孩子8岁了,一点都不自信。不愿意学习,打骂了不顶嘴,反正就是不肯写。

对学习能拖就拖,写作业也不肯说,逼得狠了就哭,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小时候对他太严格了,现在发现孩子变得自卑、懦弱、胆小、没自信。现在想改,来得及么?

不愿意说话,不想沟通,被别的孩子欺负不敢还手,只会哭,我怎么就培养了一个这么胆小的孩子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基本上是经常听到和看到的。

这些问题表现出来不一致,背后的需求却是一样的:孩子缺乏自信,被父母打击得已经自暴自弃了。变得自卑、敏感、安全感不足。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做呢?

还是有办法的,在说解决办法之前,我们先说说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02、什么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一天,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玉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者认为,教师应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无意地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循环往复,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成为现实。

是不是很神奇?

是的,这是一种对人非常有效的做法。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吗?

当我们相信了“权威和专家”的判断,并且对孩子充满了期望与赞许之时。我们正在传达给孩子一个信号:你很强,很棒,优秀!你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们以你为荣!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与期许。

到这里,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实际上是不是也不自觉的运用了这个效应?

只是,我们的方向恰恰相反,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打击,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自信。结果,用力过猛,反而把孩子打击得自卑、敏感和脆弱了。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还要注意到另一个效应: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也叫: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个意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当我们把马太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放一起的时候,会不会让我们一下子吓得汗毛都竖了起来。

对,你一定想到了,我们自己,正在把自己的孩子用力塑造成弱者!而且在努力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弱!

直到再也无法改变!

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了!


03、怎么改变,我们说说具体的做法。

要把一件事情讲清楚讲明白还是需要耐心的,感谢你为了孩子,看到了这里。我们说到最重要的部分了:现在,该怎么做?

1、我们,要找到孩子的优点来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当然的认为孩子缺点很多,却没有注意到孩子有很多的优点。

《小欢喜》里的方一凡,经过努力,从全班倒数第一,进入到了班里的中游水平。可是童文洁觉得远远不够,还是继续打击他。在童文洁眼里,方一凡唯有学习好,才算好,其他的,都是可以忽略的。

平心来说,方一凡有什么优点呢:聪明、热情、敢担当、情商高。但却都没被童文洁放在眼里。


愤怒的方一凡吼到,“妈,你就是看不到我的努力,我的改变!”童文洁说这样还不够,我不拿你跟别人比,我就只要成绩!逼得方一凡发飙:“童文洁,我告诉你,我不学了,我不考大学了!”

所以,我们不要像童文洁一样,逼得方一凡直接暴走。差点就酿成大错。


2、我们需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很多家长来找我咨询,抱怨孩子的种种问题,经过我的引导和剖析,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于是一番洗心革面,大彻大悟,回家后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是360度,也是270度的大转变。可是过没几天,就纷纷来找我述苦。“老师,我想让孩子变好的,可是我都不打他骂他了,有什么事情都忍着,不乱发脾气。怎么感觉好两天,孩子又不行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再坚持下去了啊!”

这样类型的家长还真的不少。每次这样,都只有苦笑,哪怕事前提醒过他们,说到孩子的改变,不是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们欣然接受,真到行动了,往往又抛到脑后了。

孩子的改变,不可能今天行动,明天就立刻变化。如果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改变倒是能很快影响到孩子,但如果孩子7岁以上了,甚至是10岁以上。那么改变一定是一点一滴变化的过程。何况,孩子被父母已经批评麻木了,突然家长态度大转变,上来就是各种夸奖,孩子的第一个反应一定是不相信的,他也会有一个时间的观察,确定没问题后再跟进。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耐心与恒心。

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谨记。


3、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前提。

我们批评孩子的背后,是对他未达要求的失望。而失望后面,则是对他能力的评判。

如果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就一定要考虑他的年龄,这是成长规律所决定的。

昨天看到一篇问答,有家长问,一岁的孩子,还不会写1234,这样正常吗?

下面的回复,是各种的调侃。只有一位答主认真的帮这位家长分析,才一岁的孩子,他的小手发育还未完成,最好是5岁前后再来学习写字。现在提出这样的要求,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他是无法完成的。

我们家长,很多时候也会有意无意的犯这样的错误:一年级的数学这么容易,怎么跟你说都听不懂?让你写个字,写得竖七扭八的像什么?

因为没有换位思考,不知道孩子的成长规律。我们往往不能理解一年级的孩子,他真的无法理解你说的“很容易就算出来。”,所以我们的讲解无效,却怪他理解能力差。

所以,相信孩子的能力,一定要跟他的年龄相匹配,一个5岁的孩子,能识字100个,我们认为他的能力在增长,我们就可以肯定和鼓励他。


4、我们要有意识的制造机会,让孩子表现。

教育总是藏在细节里,如果我们不仅只是看到孩子表现好的地方,我们还有意的制造机会让孩子表现,想想看,会是怎么样的情景。

一位家长经过我的指导,他对自己不愿意帮忙做家务的8岁男孩子说,锐锐,妈妈在扫地,能帮妈妈把这只小凳子拿开吗?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孩子伸伸手就完成了。

妈妈微笑着看着孩子说,锐锐,你帮妈妈把凳子拿开了,减少了妈妈的劳动量,妈妈好开心,你做得非常好哦,谢谢你!

接下来,这位妈妈都有意识的制造一些帮忙的小事情,只要孩子做了,就给予肯定和夸奖。如果孩子偶尔不愿意,也不强迫。

没想到的是,一周时间过去了,这位妈妈惊喜的跟我说,怎么会这样?以前打骂讲道理都不愿意帮忙,现在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我也替她开心。这里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改变的难度最小,不强迫。同时一定要及时的鼓励。让他的行为与获得表扬挂钩。


5、我们也要帮助孩子复盘,制定功劳簿,告诉他自己有多么棒

每天的事情非常多,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往往就是一件小事、一个表情、一句话,就过去了。往往我们还摸不清头脑,怎么刚才好好的孩子,突然一下子就像霜打的茹子一样--焉了呢?问了也不说,谁还有心情总是去哄着他啊。再耐着性子问下去,直到最后忍无可忍的大吼。

实际上,是我们对孩子缺乏足够的感知,那该怎么做呢?

先从这方面开始来着手。

我们可以做些小小的记录,建立一本“功劳簿”,这样的功劳簿,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记录这样的事情:今天宝宝考了100分。结束,过两天,今天考了99分,还要努力。

这样的功劳簿,是成绩单,不是真正记录孩子良好表现的。

应该这样做:1、今天,宝宝帮我拿碗。2、二宝哭了,大宝帮忙看着。3、今晚一起读了3本书,好认真,很厉害啊!


对,你没看错。我们不写“大事”,全部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想想看,宝宝要睡觉了,妈妈蹑脚蹑脚的进来,坐在床前,打开一个漂亮的本子,开始念起今天我做得好的事情,一件件一宗宗。我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感觉好开心,是不是觉得妈妈一直在关注我,这样带着开心与幸福进入梦乡。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真的有绝对的好处!因为孩子在睡梦中,他就在做心理上的疗愈了。

所以,功劳簿用起来,而且在睡前读给孩子听,会特别有效果。

我们很多学员这么去做,真的感觉特别好。


小结

罗森塔尔效应的关键,就是用权威性的人(比如家长、老师、专家),告诉孩子他是优秀的,是表现突出的。这样的不断暗示,就会真正的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逐步建立起自信。

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父母的权威身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能有勇气去直面困难,才能独立与坚强。

没有自信的孩子,他的明天也会缺乏阳光。

记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同时,也请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我们的改变,从相信开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