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识教育深入人心,妈妈可知“用心看见”比“盲目夸赞”更重要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昨天带小宝出去玩,正碰到一位妈妈带着自家的宝贝也外出遛弯,同行了一段路程。

这个过程中,这位妈妈一直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机,手中紧紧抓着那根“遛娃儿安全绳”,而小宝贝则兴高采烈的在玩“蹦石头”,也就是从一个石头地砖蹦到另外一个石头地砖,地砖与地砖之间是略有距离的,对于2岁左右的宝宝还是有些难度的。

于是孩子费了好大劲儿,尝试了几种起蹦的姿势之后,终于可以稳稳的蹦成功啦!孩子立即兴奋的冲着妈妈喊:“妈妈,妈妈,我成功了!你看,快看啊!”

他的妈妈依旧头也不抬的翻着手机,却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高亢:“哇,宝贝你太棒啦!”

孩子有些茫然的回头看看妈妈,再看看自己脚下的石砖,虽然越跳越好,但兴奋度却明显越来越低。又蹦了几块之后,虽然屡屡得到妈妈的“赞扬”,但也觉得索然无味了,闹着要走。

妈妈很茫然的抬头看了看孩子,一边继续翻着手机,一边言不由衷的说:“你刚才蹦的那么好,怎么不蹦了呢?你说要出来玩,那就继续呗!”

孩子却勾着头丝毫没有兴趣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是啊,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兴趣呢?

孩子很清楚,他虽然得到了“夸奖”,但是这种“夸奖”是不走心的,是没有任何真正认可感的。所以,他没有任何成就感,更没有任何愉悦感,还不如回家看电视来的自在呢!

妈妈也许觉得很委屈:这么热的天,我又不是不陪你出来玩。满身的汗,“浪费”着自己宝贵的时间陪着你出来玩,还不断的“夸奖”你,你还不开心,不愿意。带孩子真是累啊!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赏识教育”吗?要知道,“赏识教育”虽然鼓励家长多“夸奖”孩子,但是所有的“夸奖”都是要由心而生、有的放矢,能够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以及成就有真正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能够准确找到孩子身上的亮点,建立他的信心,甚至能够从绝望中让孩子看到希望。

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句“你真棒”就觉得自己是在“赏识孩子”、“夸赞孩子”,自以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信心值暴增!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其实,对比于“被盲目夸奖”,也许孩子更需要妈妈用心的陪伴,更需要自己“被真实看见”吧!

【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及时准确的给他需要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夸奖】

就像刚才宝贝的“蹦石头”这样的一种游戏,也许对于成人来讲真的没有任何难度或者想要参与的感觉。但是既然是自己的宝贝喜欢,妈妈不妨让自己参与进去最好。

和孩子一起蹦一蹦,孩子的兴奋度就会上升几个点。

和孩子一起竞争一次,孩子的兴奋度立即就燃爆了。

让孩子“赢”几局,妈妈就会发现孩子能够蹦的更远,起蹦的时候也会更安全,而孩子的笑声、尖叫声、“妈妈、妈妈”的喊声,简直就停不下来。

这样,孩子怎么觉得活动没有意思?又怎么不和妈妈更为亲近呢?

不要只做“手机”妈妈,不要以为自己的身体陪伴着孩子,保护他的安全就足够了,更多的是要和孩子融入到一起,和他一起玩、一起玩到嗨,这才是用心来陪伴,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同样,当我们想要表扬孩子的时候,与其盲目的说一句“宝贝,你真棒!”不如说“宝贝,你刚才蹦石头的姿势太帅了,我好喜欢你蹦那块红色石头时的样子,帅呆了!”

做到具体的夸奖、细节的夸奖,孩子就能够体会到来自家长的用心和赞扬。

这几天我家小宝开始学画画,每次回来都拿着自己的画作。而我都会告诉他,我喜欢他画的这个线条,喜欢他涂的这种颜色,喜欢他给猫头鹰做的黄色小鼻子……每一次具体的夸赞,都会然给小宝的眼睛充满亮晶晶的喜悦。我能够感受到他的开心和快乐!

小宝最开始也把他的画给大宝看,大宝也总是会说“你画的好棒啊!”后来,小宝就偷偷告诉我,哥哥根本就不懂画画!而且现在他再展示自己的画给大宝看,就会煞有其事的指着图画,告诉哥哥自己画的什么!

所以,别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有时候,孩子从“不懂”到“懂”,可能就是一个不经意的时间点的过程罢了。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经常受到盲目表扬的孩子,可能内心会更加脆弱】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越来越想要自己的孩子有“抗压、抗挫”的能力,能够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坦然度过,也能够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冷静面对。

事实证明,经常受到盲目表扬的孩子,内心可能会更加脆弱、更不能面对失败。

有研究表明,让两组智商相同的儿童由易到难做数学题。先给出一组简单的题目,孩子都能够成功解答。之后,对一组孩子进行赞美:“哇,你太聪明了!”而对另一组孩子则说:“你刚才很用心哦!”

然后,研究者再给出略有难度和非常难的一组题目让两组孩子们选做,当然,做出来后的物质奖励也会不一样。

结果显示:被夸赞“聪明”的孩子,更倾向于选择“略有难度”的题目;而被夸赞“用心”的孩子,选择“非常难”题目的比例更多一些。

其实仅仅根据我们成人的经验来讲,也可以判断出两组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被夸赞“聪明”的孩子,从内心就背上了“我很聪明”的包袱,也就是有了压力,从而不愿意接受自己“失败”这样的结局,因为“失败”就可能意味着自己“不聪明”了!

而“用心”组的孩子,则在心态上会更加坦然一些。对于压力,也许“更用心”一些就会解答出来,万一失败了,也许是方法不对,而不会上升到“自我否定”的层面。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不要对孩子总是“盲目的夸赞”。这样会让孩子“迷失方向”,荣誉越多,压力就会越大。

所以,在大宝上学的班级里,大宝这学期还在总结说,因考试成绩而流泪最多的,往往是班级里的“尖子生”,老师屡屡夸奖的“好学生”或者“学习标兵”。他们总是会因为一次的考试失败,甚至是没有考100分或者没有得第一名,而痛哭流涕。

大宝非常不理解这种心态,他还对我说,这次没有考好,下次努力不就是了吗?为什么非要纠结一次的失败呢?

而倘若考了100,他还会念念叨叨的对我开玩笑:“完了完了,下次我没有进步的空间了,只剩下倒退了!”

很好,我很喜欢大宝这样的心态。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对孩子的夸奖,标准要从一而终,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而改变】

我有一个脾气比较暴躁的闺蜜,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为人处事完全是两码事,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如此。

比如孩子的作业,心情好的时候她就夸孩子作业写得又快又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说孩子写作业又慢又拖沓……其实孩子的速度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自己的心而已。但是孩子却会因为这样的双重标准而完全不知所措啊!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学会平静的叙述一件事情,比我们总是虚假的“夸赞”孩子要有效果得多。

比如可以夸细节:今天你的语文作业字写得特别好;数学口算的速度比昨天快了2秒钟;英文的发音和录音上听起来很像哦……

比如可以夸具体:今天暴雨来的时候你说“飞流直下三千尺”还真是形象具体;妈妈最喜欢你刷碗的时候放声高歌的样子;今天的地怎么拖得这么干净啊!

另外,为人父母要做到“不迁怒”,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下,还是单位的中坚力量,怎会天天顺心、事事如意?遇到不开心的、不公平的事情也都是比比皆是。如何处理、消化这些负面的影响和情绪,真的是作为成人自己的事情,与孩子何干?所以回到家里尽量对孩子温和一些很关键。

有时候孩子仅仅通过父母下班回家时进门的样子,就知道父母的心情如何。遇到父母心情好就敢放肆一些,看到父母心情不好立即噤若寒蝉……其实这样迁怒不过是满足了自己一时的情绪,损毁的却是孩子的拳拳之心,同时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不必要的“察言观色”的能力,甚至会引发孩子遇事胆小怯懦的毛病出来。

前两天发生的那起12岁的哥哥杀害了7岁的妹妹的悲剧,不就是因为哥哥担心妹妹摔伤会受到大人的责怪,而干脆选择让妹妹永远消失?所有孩童事件的悲剧发生,一定是有可以追溯的渊源的;而渊源的根本,大多无法逃脱“家庭教育”这个关键。

图片源自图虫创意

关注孩子,不仅仅要关注他们是否长高了、吃胖了,也不仅仅关注他们学习成绩是多少、考了多少分;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成长,让孩子身心都能够健康、健全的成长发育。

而夸奖孩子,同样也需要有目标的夸奖、有事实可依、有据可循才好。妈妈用心观察,远远胜过盲目夸奖哦!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