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两种方式:先苦后甜和先甜后苦,父母你会选择哪种?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经常在网上看到恨父母父母求助,孩子叛逆、不听话,沉迷手机怎么办?

我时常心中都忍不住想说“活该,早干嘛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看完下文你就知道了。

现在互联网发达了,网上充斥着各种育儿方法、育儿技巧,相信只要有心的父母,一定会接收到大量的各种育儿知识。特别是现在自媒体发展迅速,这类信息就更多了。只要你想找,网上一搜一大堆。

育儿知识虽然千千万万,父母看的头昏眼花,但是归结下来其实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预防性的,一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

第一种:预防性的教育

所谓的预防就是在问题还没有发生,或者问题很小的时候,就提前发现,做好准备,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预防性做法的典范——《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就说他有病,然后让蔡桓公赶紧治。但是蔡桓公不信,认为他是骗子。后来扁鹊又提醒他2次,蔡桓公依旧不信。最后,蔡桓公病发了,再找扁鹊时,扁鹊已经跑了,因为现在病已经严重的他也没办法了,为了避免被砍头,所以只有躲避了。

在扁鹊治病的问题,就充分体现了预防的重要性。因为问题刚出现时,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很容易就可以消灭。而如果容忍问题不断发展,那么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时候再如果想消灭,那么我们付出的力量将远远大于它刚萌芽时。

比如孩子一开始动手打人时,我们及时制止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孩子就很容易纠正了自己的问题。但是如果一开始孩子打人,父母不当回事,觉得他还小,没有纠正,那么孩子打人的习惯会继续发展,他就可能形成了一不开心就打人的习惯。等到孩子上小学后,这时候父母再想纠正,孩子多年养成的习惯,父母想一天两天的纠正过来,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这一点来说,预防性教育的优点很明显,可以很容易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是父母最好采取预防性的教育方式。

但是,预防性的教育却不是那么容易采用,因为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对父母的能力依赖很高,需要父母能及时发现问题。

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中,为什么只有扁鹊能看出蔡桓公有问题,而别人却看不出来呢?这是因为扁鹊有精深医学知识,所以他能看出来,而别人不行。

同样,在教育孩子中,孩子可能很普通的一个行为,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重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普通父母的眼里,他会觉得这是正常行为,因此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那么他当然也就不会采取行动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了。

所以,预防性教育是一种先苦后甜的教育,他需要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细心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纠正孩子的问题。而这种预防性教育做的越好,后期父母的教育就越省力。

第二种:解决当前问题的教育

对于大多数的父母来说,他们做不到预防性教育。因为预防性教育对于父母的要求太高了,需要父母要有非常高的觉悟,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他们对于教育知识有精深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预防性教育。显然,这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太难了,因为大多数父母有没有这个提前意识。

大多数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解决当前问题的教育,就是当问题发生时,比较严重时,他们才会察觉,才会想办法来纠正孩子的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于预防性教育的父母,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意孩子的这个问题,他们会用引导、转移兴趣的方式控制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因此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对手机过度沉迷。

而对于那些习惯解决当前问题的父母来说,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甚至还经常把手机给孩子,让孩子不要缠着他。等孩子长大了,天天沉迷手机,没有手机就无法活了,这时候父母才开始意识到手机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紧张,于是限制孩子玩手机,到处请教各种专家怎么解决孩子沉迷手机问题。但是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父母想一两天就改变孩子,显然不可能,于是家庭就陷入冲突中,父母天天跟孩子为了手机吵架。

显然,解决当前问题的教育,一开始父母很轻松,因为父母不用花力气去研究孩子,学习各种教育知识,但是后期当问题爆发时,父母就辛苦了。而且这种辛苦要远远大于预防性教育父母提前付出的辛苦。

作为父母,你会采用哪种教育方式?

了解各种教育心理知识,欢迎订购专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