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发烧,不少的父母的心也随着温度计的指数一起悬起来了。
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父母们难免感到心疼,想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退烧。
不过,有些错误的退烧方式,只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
之前,武汉有个半岁大的孩子因为生病发烧,村里卫生室的医生用中药给孩子灌肠,以此来退烧。
结果孩子高烧不退,病情反复,后来转入大医院的ICU,发现孩子全身多个脏器受损,更严重的出现了急性肾衰竭。
孩子每天要做10个小时的透析才能维持生命,今后还需要换肾。
本来只是普通的发烧,却因为错误的退烧方式,孩子的未来都被毁了。
所谓灌肠,就是把药物通过肛门注入直肠。
这样的退烧方式,对孩子来说十分危险,因为他们的肠道十分脆弱,灌肠很容易损伤孩子的粘膜,甚至造成肠道穿孔。
另外,通过灌肠来用药,不方便控制药量,因为药物会流出,导致医生也不清楚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
而一旦用药过量,就会损伤孩子的肝脏肾脏,就像新闻中的那个孩子一样。
而除了灌肠之外,还有一些错误的退烧方法,却还有很多家长用过,可千万要注意。
错误退烧方法
1. 捂汗退烧
总有人认为,“只要捂出一身汗,孩子病就好了”。
但事实上,出汗是病好了的结果,不是治好病的原因。
就算强行让孩子捂出一身汗,他的病也不会好,烧也不会退,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结果。
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弱,在发烧的情况下,让孩子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或者裹着被子捂汗。
这会让孩子无法正常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积蓄,造成体温进一步升高。
而在这种超高热的情况下,有些孩子会出现脱水甚至“热性惊厥”。
对于1岁的孩子来说,还可能出现“捂热综合征”,缺氧、脱水、昏迷,甚至是呼吸衰竭,严重可能致死!
之前福州有个6个月大的女婴,有点发烧,家人就拿来一床棉被,让孩子捂汗,结果让孩子窒息了,在医院抢救了17天,最终不幸离开人世。
2. 酒精退烧
酒精涂抹在人的皮肤上时,会很快挥发并带走大量热量,如果在孩子身上大面积使用,会让孩子出现寒颤的症状。
另外,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的皮肤非常娇嫩,角质层薄;在婴儿的身上大量涂抹酒精,它就很容易通过皮肤被吸收,导致婴儿酒精中毒。
之前在东莞有一对父母,因为2岁的儿子有些发热的症状,他们就用了1000ml的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身体,结果让孩子酒精中毒,送医院抢救无效而身亡。
3. 退烧针
有些父母对孩子发烧感到异常的担心,一旦遇到,就马上带孩子去医院,要求给孩子打针退烧。
但其实,打退烧针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常见的退烧针有几大类,分别是氨基比林系列、赖氨匹林系列、地塞米松。对于孩子来说,这三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风险。
氨基比林可能使白细胞减少,使宝宝免疫力下降。赖氨匹林可能导致惊厥、呕吐甚至昏迷。地塞米松可能会弱化孩子的免疫放映。
打退烧针不是首选的退烧方法,如果有需要,家长们一定要仔细询问医生,了解背后的风险。
如何应对孩子发烧?
那么面对孩子发烧,家长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家长们要知道,发烧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病。
孩子发烧时体温升高,会使某些病原微生物活性减低,同时让免疫系统更加活跃,所以说发烧时一种人体的保护机制。
但这不是说孩子发烧就不用管了,长时间的高热对孩子不利,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孩子更舒服一点。
1. 护理措施
孩子发烧,家长可以帮孩子散热,减少衣服被子,开一下空调,室内通风保湿,让宝宝不那么难受。
而温水洗澡、退烧贴等方法,对宝宝退烧效果不大,属于费力不讨好,不建议使用。
2. 补充水分
孩子发烧时,体内水分会大量流失,家长要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母乳、奶粉、白开水等。另外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3. 用药
一旦来说,在孩子体温超过38.5℃,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不舒服时,应该让孩子吃点退烧药来降温。
而针对儿童高烧,世界卫生组织只推荐两种退烧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其中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孩子,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个月以上的宝宝。
至于该怎么吃,家长一定要咨询医生,在合适的药量下给宝宝服用。
孩子发烧,确实是一件让父母揪心的事情,不过也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否则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家长千万要小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