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遛弯,逛超市,去农贸市场,总是想着给两岁多的小孙子买点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突然联想,孙子以后长大了也会这样想着我吗?
又一想,应该会。大孙子现在七岁多了,我去接他放学的时候,好几次把老师发的水果送给我吃。家里吃水果、点心什么的,他总要主动拿给大人。小孙子也是,经常把他最喜欢吃的薯条、水果主动拿给大人,好几次直接放在我嘴里。那么小的孩子能够这样做,都是大人教的,切西瓜,开点心盒,总是让他们先送给大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两个小孙子都喜欢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跟小朋友分享。
儿子四岁时,有一天带他到我工作的学校门旁吃煎包子,韭菜馅的,记得那是五分钱一个。儿子咬了一口包子,马上说:“哎呀,这么好吃啊,我得给奶奶留几个。”女儿在三四岁时,也有一件让我们一直不能忘记的事。有一天切西瓜,孩子们都吃了,她妈妈也吃了一块,女儿突然有了疑问:“妈妈,你也吃啊?”那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大人都是先紧着孩子吃,自己有时候就吃不着。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习惯。后来有好吃的东西,我们自己也尝一下。
儿女们看到大人这样首先想着别人,常常效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把自己的好东西与人分享,从来不沾人家一点便宜。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一天跟着妈妈路过站在桥头的女子,女子吆喝:“糖葫芦,两毛钱一支!”她妈妈拿出一块钱,那女子给了六枝。女儿一边吃着糖葫芦,一边走。走到桥另一头了,又跑回来,把自己的零花钱拿出两毛给了那位女子。女子没有收钱,还一个劲儿夸奖她:“你妈妈怎么把你教育得那么好啊?”然后解释:“因为买的多,那一支是送给你们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吧,我靠切折子手里有了点零花钱。樱桃下来的时候,我买了一斤,记得好像是一块五一斤。那时候的樱桃真是好吃!我带回家,看见父母亲吃了,我也吃了几颗。接着又去买了一斤送给卧床养病的奶奶。以后每到樱桃熟了的季节,总要买些送给奶奶和父母。奶奶去世了,我还买,给父母吃,父母后来也相继过世,我仍然买,全家人吃。
我上班期间,有时候参与应酬,少不了上酒场,遇到特别好吃的东西,脑海中第一闪念就是父母亲可能没有吃过,我得买一点带回去。学校附近饭店有一种特别好吃的油炸酥饼,我专门给母亲买过。因为我总是不能忘记,幼年时我的碗里,米比糠菜多,而父母亲的碗里只有糠菜。
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我总是想着别人,让着别人,一切都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占人家一丁点便宜。亲戚朋友有了困难,总是尽可能帮助。一个兄弟,很多年前开车碰伤了人,从几千里外打电话求我借钱救急。二话没说,我把急着用来装修房子的几万块钱打给了他。后来过了很多年才还,有人问:“还你利息吗?多少年后的钱已经大大贬值了。”我还替人家着想:“我们是兄弟,只要他过得好,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亲戚,多少年来,我宁愿自己买下脚蔬菜,租住地下室,也把钱借给他,给他担保贷款,帮助他发家致了富。有人说:“如果钱不借出去,拿来买房子,你也发了。”现在,本钱不但没有还清,利息更不可能了!我还替人家着想,他也不容易,那就随意吧。
自打工作那年起直到现在,特别是退休前那些年,每年都把三分之二的工资用来支付人情来往。顺大流,我们有事情也会收礼,谁送礼多少,我们都会牢牢记着,总是觉得欠人家的,遇到人家有事情,一定多出礼。可是我们送礼给谁了,却记不住,也没有认真记过。我有病那年,许多亲朋好友来看望我,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退休以后,就一直想着怎么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关键时刻关心过我的人。
儿女们也有跟我们一样的性格,一样的品德,总是愿意为别人着想,甘于吃亏。因为这样,他们人脉广泛,朋友圈广大,工作生活都很顺利。由此我想到,孙辈们也一定会这样做人。
深入思考一下,这种总是为别人着想的性格和品德,是怎么来的呢?对于我,那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果。对于儿孙,当然也源于家庭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所谓潜移默化,体现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时时处处。曾经听到一个朋友谈到他家的孩子,八九岁了,吃什么都是自己优先,根本想不到别人。我想这样的行为与大人的教育一定有关。
为别人着想,对于我,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美德。为别人着想,就是心中装着他人,是无私无我,或者是舍己为人。因为总是为别人着想,我收获了朋友,收获了宽容,收获了理解,收获了赞誉,同时也收获了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听雷锋王杰的故事,一生都是以雷锋王杰精神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雷锋王杰精神的实质就是舍己为人。我最敬佩周恩来,周恩来一生都是为别人着想,一心为公,舍己为人。舍己为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一辈辈传承我们的民族美德。
我完全有理由预期,孙子长大了,一定会孝敬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一定会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总是为别人着想,舍己为人,根本不会自私自利,损害他人。他们也一定会把这样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