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经常吐槽,每天上班最难的不是起床时刻,是起床的时候,身边小小的宝贝也爬起来说,爸爸/妈妈,我不想离开你,陪着我可以吗?
眼看一出“你是风儿我是沙”的离别大剧,就要上演...
她说:996的加班不可怕,007的妈妈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时刻000的娃。
本以为,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长大好一些,可是工作由不得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会跟允诺接孩子放学的时间“相撞”、会跟周末相撞;会有突然地出差,会忙得错过孩子的家长会。
直到他们充满怨念,郑重其事的仰起脸问我们,可不可以不上班?为什么要上这种班呢?
许多父母的回答是:因为爸爸妈妈要养活你呀,不然我们吃什么,喝什么?
突兀地一听,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伴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将孩子对“职业”的好奇如此这般糊弄过去,是行不通的。美国《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指出,六岁的孩子已具备了在自己特长、特点方面有深入了解的能力,已经十分适合进行职业启蒙。
所以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孩子提出与职业有关的问题,必然会影响着她对职业的认知,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回答孩子这四个问题:
01
“爸妈,你们为什么要工作?”《老师请回答》有一期,讲述了一段“频临断绝”的父子情:
周爸爸是一个单身父亲,他为了争取到儿子的抚养权,选择了净身出户。祸不单行,离异后不久,他被设局诓走一百多万。
为了还欠下的巨额钱款、满足儿子的教育需求,他开过货车、没日没夜地做兼职。
他经常硬扛着不吃饭,甚至为了节约就医费用,不顾医生的劝告,自己拿着钳子和改锥把需要治疗的牙齿拔掉。周爸爸认为极少与孩子相处,本就是亏欠,实在不愿意把家里的真实情况告诉儿子。
然而,他十七岁的儿子完全不理解:一个极少出现的父亲,为什么只有一张经常刷不出余额的银行卡。
他看不起父亲的职业,拒绝跟父亲对话。
当父子关系出现了如此大的裂痕,周爸爸才意识到,把孩子包裹在真空安全的环境里并不是好事。什么是职业,什么是生活,儿子根本就不懂。
周爸爸只顾着低头“养”孩子,却没有“育”孩子。他没有给孩子懂得自己、懂得现实的机会。
从基础来说,所有的问题来自于:“你们为什么要工作,可以不工作陪我吗?”当然,通过工作来赚取一定的佣金是绝对绕不开的一个原因。
我们可以诚恳地告诉孩子:“父母出去工作一部分原因是需要赚钱。正如你的吃、穿、你喜欢的玩具、我们想去的地方,都需要用金钱换取,而换取金钱的正确渠道就是付出自己的劳动。”
尽管,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工作”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够传递给孩子“为了生存我们无能为力”、“爸爸出去工作就是为了讨生活”这样的概念。这也是《老师请回答》中周爸爸所逃避的问题。
我们此时此刻所选择的工作或许不是最喜欢、最理想的,但以此我们换取了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这样这份“不怎么称心”的工作也有了它的意义。
02
“为什么你们不能选择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留下陪我呢?”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邻居家的孩子非常容易“上头”。
从小父母亲把他带在身边,他已经习惯了家庭的氛围,每次父母出去工作,他就“生病上头”。
这就导致他的父母不得不轮流请假照顾“生病”的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提出“为什么不能一个人上班,一个人陪我”的类似问题时,说明孩子本身对“职业”、“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盘算。
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绝不回避地回答:“父母同时出去工作,有四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一个人的薪水可能可以换取我们的生活保障,但两个人合力获取薪水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宽阔的眼界。”
让孩子理解,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温饱,也在于它是换取金钱进而换取眼界的重要渠道。
“第二个原因,爸爸妈妈的工作就像一个一诺千金的誓言,如同你们小时候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上学要遵守课堂纪律是一样的;父母也在遵守着上班的规则,遵守这样的规则,是对我们工作的环境、我们自己的一种尊重。”
让孩子意识到:生活处处有隐形的界限,它们可以是法律界限,也可以是道德界限,更重要的是它是做人的准则。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当父母把自己擅长的能力发挥到工作上,也会收获满满的满足感,就像你在考试当中拿了一百分一样,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使他们明白,成就感,是职业生活中填满枯燥、乏味最重要的一部分,做人的价值,要自我实现。而工作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直接通道。
“第四个重要的原因,正如你在上学一样,父母在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的伙伴,这些伙伴有一些是朋友,有一些是对手。从竞争对手身上,我们能看到前进的动力;从朋友身上,我们能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是工作带给我们的附加收入。”
让孩子意识到:交往无处不在,学习与认知无处不在,而工作,是几者叠加的最好途径。
03
“妈,为什么你只会在家花我爸的钱?”王艳的儿子球球在小的时候,对母亲非常粗暴。
在孩子眼中,妈妈是伸手向爸爸要钱的那个人。妈妈没有正经职业,他不知道王艳曾因“晴格格”大火,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了养育自己,王艳选择了锐减工作。
在我们父母群体中,不乏有全职妈妈,甚至全职爸爸。提到这里,我们或许有一点尴尬,因为“家里蹲”这个职业,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但是我们不妨坦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像你放春假、暑假、寒假一样,放一个小小的休业假期;爸爸妈妈目前的职业,就是陪伴你长大。”
今年武汉一对卖包子的普通夫妇火了,他们暂时放弃了工作,选择在孩子即将考大学的时候,歇业陪伴在孩子身边。虽然几个月不开张让他们损失了十余万收入,但他们的女儿此刻应该已经拿到了北大的通知书。
并不是只有在职场厮杀才叫做参加工作,养育一个生命,陪伴这个生命走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同样是一份郑重且有价值的工作。
如果不希望孩子在父母职业的比较中产生落差,最起码,我们要自我坦然与接纳。
04
“工作就是要有高低贵贱吗?”《少年派》中,林大为失业后辗转获得了一份殡葬工作,却被女儿林妙妙嫌弃没面子,直到林大为为妙妙最喜欢的猫做了殡葬仪式,妙妙才隐约的感觉到爸爸的工作其实是有意义的。
在许多孩子心中,职业是有高低贵贱的。但这种“高低贵贱”是父母为他们种下的。
儿时的我们,总是被期盼说出许多“光鲜”、“铁饭碗”的职业,医生、科学家、公务员,甚至是“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也因此,成年人总是用赞许或者恫吓的言辞来诠释他们的期待:“宝贝,你有这么远大的理想,爸爸妈妈真替你高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在超市里收银”。
最会察言观色的孩子,就在大人的言行举止中洞察到“什么理想可以有,什么理想不能有。”
上半年爆火的流浪大师沈巍,衣衫偻烂捡垃圾,却对《左传》、《尚书》等古典文学信手拈来。他年轻时就在双亲的约束下,放弃了热爱的中文系,考入了审计局。随后他索性为了理想流浪在外,读书上瘾。
许多网友都在调侃,曾经在上海做垃圾分类的沈巍现在开始享受生活了,上海人开始被垃圾分类压迫。
在孩子少年时,他们没有接触到更多形形色色的行业,只对自己每天看到的“职业”感兴趣。然而,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热情”与“兴趣”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笔者曾在书上看到,某个小孩曾经非常欢快地对父母说,我要做个清洁工。因为他觉得清洁工的扫地车非常负责而且炫酷。而当他真地为了“清洁工”这个职业而深入的读机械原理的时候,我们永远预见不到他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期《少年说》中,一个小男孩站上天台大声说:我的妈妈,是一个外卖配送员。我的妈妈,起早贪黑风吹日晒的工作,希望大家对外卖员好一点,少一点差评,多一点尊重。
其实孩子永远不会对职业产生偏见,产生偏见的是我们父母本身。
谁会想到小时候痴迷游戏的少年未来可能成为国家CTF的高手;谁能预见一个小时候只爱看小说的辍学少年现在写出了影响一代人的书、拍了许多电影。
再微小的梦想都有可能散发出恢弘磅礴的力量,需要的只是父母合理、恰当的鼓励。
奇葩说中一位选手曾经说道:成长的意义,是不再以喜恶作为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
我们给予孩子“职业启蒙”的价值在于让孩子有梦可追,而“工作”赋予生活的意义,则是规矩与内心碰撞下形成的、通向实现自我的笔直路径。
是的,终有一天,我们身边这群小毛头会长大。
他们会明白,怎么选择工作,如何安放梦想,如何逍遥得劲儿地过这一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