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说话,不回应,怎么办?分析三个是否,找到一个交互就好办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豆豆妈妈最近这段时间特别烦恼,随着小豆豆一天天地长大,别的孩子都咿呀学语,叫爸爸妈妈,还会和别人打招呼了。可是小豆豆,就是不说话,即使叫豆豆的名字,明明看起来孩子好像是听懂了,可是孩子为啥就是不回应?

最让豆豆妈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小豆豆几个月大开始,就一直给孩子天天念童谣,可是为什么豆豆都快3岁了,还是不说话,不回应,也不叫人?


一、首先排除孩子听力和构音器官的问题。

豆豆妈妈带孩子到权威大医院做了相关检查,确认孩子的听力和口腔发音器官都没有问题,孩子的诊断结果是语言发育迟缓。

二、针对孩子目前表现出来的不说话,不回应,不叫人的问题,从三个是否和一个交互来分析和解决。

(一)孩子是否真的听懂了?

豆豆妈妈叫孩子的名字,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因为孩子听力没问题,所以孩子是听到了的。

但是孩子不回应,我们首先要分析孩子对妈妈叫自己名字这件事,孩子是否真的听懂了?

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往往伴随着其他方面的发育也迟缓,比如逻辑思维能力。

发育迟缓的孩子,虽然听到了妈妈的声音,但是因为思维的局限,不理解妈妈叫他名字的语义是什么,所以,孩子虽然是听见了,但并没有真正的听懂。

因为发育迟缓的孩子,往往他们的心智年龄是落后于他的生理年龄的。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发育迟缓的问题时,去观察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符合孩子目前“心智年龄”的特征的。

比如豆豆这个孩子,虽然生理年龄已经快3岁了,但是他的心智年龄可能还停留在1岁半。他达不到正常3岁孩子会说话、会叫人、会回应的能力水平,孩子现在的表现是符合听不懂的年龄的。

所以,当妈妈叫豆豆的名字,表面看起来,孩子是听见了,也好像是听懂了,但是孩子只是回头看了妈妈一眼,并没有做出妈妈希望的比如语言、动作、眼神等方面的回应。孩子的这种表现对于语言发育迟缓孩子来说,属于症状内的正常反应。


(二)孩子是否有能力回应?

关于孩子有没有能力回应的问题,大赛爸爸问豆豆妈妈。

豆豆妈妈说:“我教过孩子怎么应答,我跟孩子说,叫你名字的时候,你要回答‘哎’”

“那你叫孩子的时候,孩子回答‘哎’吗?”大赛爸爸问。

豆豆妈妈:“不回答,孩子也不说话,不理人呀”。

虽然豆豆妈妈教了孩子应答,但是从孩子的实际表现来看,妈妈并没有真正地教会孩子如何应答,孩子根本还没学会如何应答。


要孩子学会应答,需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妈妈教给孩子的内容,孩子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并且也理解了妈妈传递给他的信息的含义,这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二是,孩子学习和发展出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要孩子学会应答,这两个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

比如,豆豆妈妈教了孩子回答时要说“哎”,作为家长,您是教了孩子,给孩子输入了信息,但是孩子有没有完全接受您的信息呢?家长并不清楚。

接下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叫他名字的时候,孩子不回应,那么,家长有没有马上针对孩子的问题,给孩子做一些有关回应的刻意训练呢?

如果做了一两次训练,孩子还是没有学会应答,家长您有没有继续坚持在每天和孩子一起的实际生活场景中,继续给给孩子反复地做实践练习呢?

如果以上问题,家长的回答都是“没有”,那么,孩子出现不回应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的应答学习和实践应用都是很不够的,家长应该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责怪孩子笨。

孩子不应答,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真的是能力有限,还不具备家长要求的回应能力啊!


(三)孩子是否有意愿回应?

孩子愿不愿回应,也是决定孩子应不应答的重要原因。

家长呼唤孩子,希望孩子回应,这是一种语言沟通方式。

对于语言反应迟缓的孩子来说,一方面是用语言沟通的动机和意愿缺乏;另一方面是用语言表达的意愿和能力缺乏。

所以,要孩子学会回应,也要从孩子回应的主动意愿上找原因,想办法。

家长需要多观察,多学习,多遵循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抓住机会,给孩子做沟通意愿诱导训练,激发孩子想说话的愿望和愿意主动回应的欲望。


(四)家长对孩子只有输入没有交互,孩子没有学会回应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呼唤孩子的时候,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自己都不清楚叫孩子干什么?难道就是想测试一下孩子有么有反应吗?

比如:

当孩子在专心玩的时候,家长叫孩子名字,孩子可能会看妈妈一眼,然后不回应,继续玩。虽然,孩子看一眼,也是回应的方式之一。但是,家长却认为孩子不说话,就是不回应。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在家长,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家长叫孩子,要求孩子回应的时候,家长自己是没有准备好的,你叫孩子干嘛?就是叫一声吗?

孩子心里也许会想:叫我干嘛?孩子可能觉得没有必要搭理你,你又没有事,就这么叫一声。

所以,提醒家长:我们在呼唤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事再叫孩子。

那么,家长怎么去呼唤孩子,怎么去跟孩子有一个交互呢?

呼唤孩子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叫孩子的时候,在叫孩子的名字之后,一定要紧接着有一个有意义的事情跟孩子交流。


比如:

妈妈叫豆豆:“豆豆!吃苹果!”

豆豆回头一看,看到妈妈手里拿着削好的大苹果,孩子好想吃苹果,孩子马上就会有相对应的表情、动作、行为或者是妈妈期盼已久的语言反应。

这样一个叫孩子的过程,就是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

所以,每次叫孩子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信息量,家长呼唤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有好事,有好吃的,好玩的等等,这样家长呼唤孩子,对孩子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交互过程。


三、交互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过程

在上面的案例中,豆豆妈妈跟大赛爸爸提出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

“我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就天天给孩子念童谣,怎么孩子的语言能力上不去呢?”

在我们的父母交流群里,也要不少家长跟大赛爸爸说:

“因为孩子有时候,不配合我们的引导,所以我们能多做的也只有不断的输入啊,可是怎么效果不明显呢?”。

这是因为,只有单方面的一味的输入,家长跟孩子没有交互的过程,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无法提高的。

在给孩子讲绘本,念童谣的时候,并不能让孩子产生说话的作用,但是,孩子想要学会语言的能力,一定是在生活中的交互过程中学会的,我们给孩子讲绘本,念童谣,是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给孩子语感,但并不能直接教会孩子说话。

让孩子学会说话的根源,就是在生活场景中的对话应用,因为在生活中的对话,和孩子之间形成语言交互,让孩子从咿呀学语,到后来的指物认物,再到后来的仿说,让孩子学习从字到词再到句子,孩子的语言能力就逐渐培养出来了。


四、在孩子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付出很多,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但是呢?往往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因为家长的预期高于现实,对孩子的康复训练需要的漫长过程认识不够。

有些家长刚训练一个星期,就因为孩子没有明显的进步,然后就坚持不下去了,认为自己是不是耽误孩子了,因为光看到训练,却没有看到效果。

这样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的语言康复训练过程是很缓慢的,不是几天就看到效果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漫长的过程。



另一方面,家长并不具备当一个孩子的好老师的条件。因为我们家长自己不具备特教知识和特教经验。

很多时候,大赛爸爸都跟家长强调:

要取得孩子康复训练的效果,我们家长非常有必要学习一定的特教知识。

如果我们家长不学习特教相关专业知识,那么家长就不能掌握好训练孩子的科学方法,在对孩子的引导、传授和给孩子做训练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对家长的要求是:

在给孩子做训练的同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至少3周的时间以上,不仅自己学习专业知识、训练方法,还要遵循导师制定的训练计划和方案,然后运用到家庭真实生活场景中。

因为我们和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融合在吃喝拉撒中,在点滴的生活中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训练。

因为我们每天都有重复的机会,从早到晚,孩子起床、穿衣、刷牙、吃饭、玩耍、游戏、出门、购物等等,每天都有多次的重复。只要我们家长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去教孩子,孩子一定可以学会。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虽然孩子康复训练的过程很漫长,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有更多的家人认识到了:

我们家长的所有付出都是可控的、有价值的付出。我们家长的所有付出都不会白费。

因为家长依靠的是自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靠自己学习和实践,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然后把这些学到的方法贯穿运用到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训练,在训练中生活。

所以,我们家长在家里引导和训练孩子的时候,不仅要给自己时间,也要给孩子时间,更要给自己和孩子坚持下去的信心。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实例相信:那些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有时间,有方法,有执行力并且坚持不懈的家长,都会见证到孩子带来的训练效果的惊喜。



关注“大赛爸爸说”,专注探讨儿童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家庭康复训练,倾听您的困与惑,解除您的育儿焦虑,私信“大赛爸爸说”,为您答疑解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