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问:9×9=多少?,“九九四十五",准备揍孩子前先了解这个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一、孩子总是记错知识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很多家长因为辅导孩子作业要么头疼不已,要么大动肝火。

前些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家长爸爸诉苦:

今晚帮女儿小欣辅导作业,刚开始自己还有点开心,因为今晚的作业不难,但没多久爸爸就后悔了。

因为做到了女儿小欣最不喜欢的数学,其中有一道要求背诵99乘法表,虽然女儿不喜欢,但毕竟是作业,只好要求女儿背了。

很长一段时间后爸爸才开始问问题,随着一题一题地答错,爸爸脸色越来越难看了,最后爸爸干脆问:“9×9=多少啊"?小欣唯诺了半天,答:“九九四十五”。

爸爸生气得再也忍不住了,拿起旁边的扫把,欲要"打一顿",小欣赶紧躲到阳台。

很多像小欣这样的学生,不理解知识点本身,只是被动的死记硬背,很容易在使用的时候出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学习”现象,那这种现象对日常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这里有一个颇有意义的对比实验,学校要求要看2本传记书籍,其中一本是老师指定要求的,另一本则是学生自己去找的,结果却相差甚大。

老师要求看的名人传记,过6成学生表示没兴趣,因此平均用了一个多星期读完,并在读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比,而后者学生自己按感兴趣找的书籍,读的过程记忆比较清晰,没有出现枯燥的情况,平均只要2-3天读完,而且大部分学生自己找的,比老师要求看的,还要厚得多。

在考试或者实际用到的时候,只有少数情况是一个问题只用一个知识点解决的,大部分情况都是一个问题,要需要用好几个知识点解决,有的甚至还会跨学科。

这种被动学习现象的原因除了没兴趣,还有什么?

二、产生“被动学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只按老师要求来完成,缺乏知识点的应用,容易产生“被动学习”现象

在大部分课堂上的学习,老师不会告诉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怎么用的,因为课上时间是有限的。

老师永远不会说这个知识点在实际的生活中是怎么用的。

缺少生活中的应用,对知识只是存在于纸上,成了“纸上谈兵”,没有理解,只是单纯记忆,所以开头案例中的小欣,很怕数学,怕爸爸抽查。

同时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抽象,使用时需要较深的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2、没有挖掘孩子的热情和兴趣,加大产生“被动学习”现象出现的几率

由于家长不够重视培养孩子对学习知识时的热情和兴趣,孩子对于学习都是应付完成作业,因为觉得都是老师和家长加上去的,认为知道怎么解题就好了。

孩子没有兴趣,就如开头的那个阅读书籍的实验一样,效率很低,然后孩子功课和学校进度对是比较赶的,一旦效率过低,旧的还没做好,新的任务又来了,积雪球一样堆积起来。

3、家长以为交给补课老师、学校老师就行了,日复一日持续产生“被动学习”现象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所以才有中国教育终极难题“陪写作业”。

那么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把孩子交给补课老师和学校老师,只会在成绩上,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判断。

孩子成绩好了,家长就自然开心,觉得成绩不好的话就会让孩子再加强练习,极少问有有没有兴趣继续学之类的问题。

而不会去培养孩子对于学习方面的兴趣,觉得有没有兴趣都要学,就不会特意问了,孩子日复一日,就持续产生“被动学习”的现象。

三、如何解决这个“被动”学习的现象呢?

1、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就越发减少阅读课外书或绘本,家长认为要先把成绩提上去。

其实在国外,下到幼儿上到大学教授都会看绘本,随时保持乐趣很关键。

不妨先让孩子感受学习的乐趣,再去学习,让孩子达到开头学校阅读书籍实验中后者阅读的高效率。

《青少年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孩子大多具有幻想的本能,他们经常会把自己不多的体验带入到幻想的之中,绘本阅读的开展非常符合《指南》的精神:"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引发孩子对书籍、学习、阅读和书写的乐趣。"

正确的做法:看和教科书相关度高的绘本,因为和教科书相关度高,80%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绘本,生动有趣的记住理解了,那么用起来的时候就会比较灵活。

举个实例:

语文古诗词可以看作者相关的故事系列绘本

数学可以看《发现数学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真好玩》系列绘本

英语可以看《摩登英语》系列绘本

地理可以看《地理大百科》系列绘本

物理可以看《物理真好玩》系列绘本

这些绘本,可以很快把知识点讲通透生动有趣,激活孩子的学习乐趣,乐趣激活起来了,那孩子对于学习的乐趣自然就会有了。

2、让孩子在学习上有成就感

在学习上没有获得成就感,所以孩子会持续不断的产生“被动学习”现象的原因之一。

只有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就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动学习”的现象。

正确的做法:家长可以给孩子看用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电影,产生对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成就感,也可以尝试去学着电影里面的一些运用知识的手段,实际的去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问题,可以极大的满足求知欲。

例如前几年在日本带动了全国20%孩子学物理数学的《神探伽利略》系列,主角通过运用各种的物理知识,数学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实际的案件,而且主角本身就是一个高学历高能力的教授。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电影见到了懂得很多知识原来是这样子的,是可以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人,成为可以把生活过得很好的人,成为有内涵的人,比家长说一万遍以后可以怎么样怎么样要实际地多。

3、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让他精进成长

如果孩子现在的排名是20-30名,在班里是排中等,而家长的目标要孩子排名到前三名。

那孩子的压力就会很大。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很弱,而且家长试过这样要求之后会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激励效果。

因为从成绩中有到排名前3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孩子在短期里看不到收益,一件短期里没有收益的事情,大人都未必多主动去做,孩子就更加难了。

正确的做法:降低目标期望,精进成长。

例如家长把孩子的目标定在现在排名的前2~4名,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更高3~5名而已,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样子。

然后我们再主动的和孩子沟通,如果达到了大家就一起去孩子一直想去的博物馆啊之类的地方玩,稍作鼓励。

这样子孩子进步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了,因为这是提高几个排名而已。

每次达到目的的排名之后,再去定新的排名即可。

最后

中国学生人数巨大,竞争压力也十分激烈,可以理解家长的焦虑,哪个父母不为子女操心?

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里说的那样,"人心都是肉长的“。

因此我们一起正视这种教育环境下产生的,对孩子不好的因素,不畏万难,一起解决它们!!!

我是@小萨知道(小萨爸爸),高级软件、高级硬件、高级架构师奶爸,分享科学教育,关注我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