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家女儿晨晨上初二,老师最近调整了座位,跟一个名叫小丽的同学同桌。她满心忧虑,找我排解:听说那个叫小丽的女孩会抽烟,应该是跟不三不四的人学的,晨晨万一跟这些人混到一起,学坏了怎么办?
我想了想,这样的事,常见。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好孩子玩,不要跟“差”生在一起,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这大约已经把孩子成长的主要责任完全交给了他人,父母已经完全没有了养育自信。
一向很有规则意识的简小妮跟妈妈说,今天被老师点名提醒了,因为上课的时候,旁边的两位同学在玩,她在看,还笑出声了。
小妮妈妈没有批评简小妮,详细地问了问当时的情况:
“当时你在做什么?”
“转头去看后面那个同学。”简小妮回答
“哦,他做了什么?”
“他拿了一支笔和我同桌揪来揪去的。”
“嗯,那你这时候在做什么?”
“我就笑了,象刚才那样‘嘿嘿’地笑。”
“哦,然后呢?”
“然后老师就说我也被影响了。”
“哦,你没想到要去影响他们?”
“不行啊,他们说话干扰我听课了。”
“哦,这个时候你能做什么能够让自己不被干扰地听课?”
“不知道”
“哦,如果你的小脑袋瓜里有个警铃就好了,‘呜~呜~’地提醒你——‘在上课!在上课!’”
简小妮饶有兴趣地感觉着妈妈的手在她的小脑袋上画圈,她想了想,有点兴奋地说
“我想到了,我要把大脑分成两半,一半是警铃,提醒的;另一半负责思考,现在可以做什么。”
“看来你已经找好小帮手帮你的忙,而且安排了任务。”
“嗯”
“你觉得有没可能,你不被其他同学影响,你还能影响他们?”
“什么意思?”
“就是你不被他们影响,不跟他们说话,还能把他们影响听课,你会做什么?”
“嗯”简小妮沉吟了一下,做了一个“嘘”的动作。
“你的意思是你会用这个动作提醒他们听课?”
“对!我找到了一个影响他们来听课的办法!”
在生活中,人与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的,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被他人影响,当然他也有影响别人的能力,孩子可能以他人为学习的榜样,他也可能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如同照镜子一样。
一、人人皆可为镜《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道:“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唐太宗堂堂一皇帝,尚且“以人为镜”,他治理国家,求良臣,寻好镜,而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人人可以为镜,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孔子有这么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可以当我的老师,看到他们身上好的地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而自己身上又有的缺点要改掉,同时自己也是他人的老师,可以成为他人的镜子。
随时你都会是三人中的一人,所以人人可以为镜,你可为人人之镜。
有句俗话说:“最聪明的人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第二聪明的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愚蠢的既不从自己的经验也不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家长需要教育孩子的,不是远离他人,而是从他人身上学习。
二、“以人为镜”的误区:1、“以人为镜”,不是跟人比较高下
有句话说:“向成功的人学习,跟有结果的人学习。”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家长们驾轻就熟,经常拿其他人作为例子,教育孩子好好学。但是向他人的优点学习,不是与人比较高低。
常常过年节或家长孩子们聚在一起时,家长都会互相问对方的孩子:
“你学了什么乐器?考了几级?”
然后再跟自己的孩子说:
“你看大家都一样学钢琴,别人都考八级了,你好好跟人家学一学。”
家长常常用其他孩子取得的成绩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会逆反,对榜样产生怨恨或报复心理。
2、“以人为镜”,不是有样学样
很多家长在看到别家孩子成绩的时候,巴不得自己的孩子也立即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一看到有孩子因为体育强项高考加分,于是很多孩子无论是否有体育特长,都想办法参加特长生考试,拿加分。看到有些孩子因为奥数成绩入学加分,又很多家长领着孩子奔忙在奥数课堂,而孩子是否有数学特长则不是考虑之列。
结果只是让孩子疲于奔命而无所得,时间浪费在了自己不擅长之处。
3、“以人为镜”,不是评判品格
当家长在说到某个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常常直接下判断:“这样的同学,你不要跟他来往,小心把你影响坏了。”家长这样要求孩子的时候,其实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分析环节,直接用一个行为判断他人的品格,难免以偏概全,造成孩子思辨能力缺乏,不能客观分析问题。
与其以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评判他的品格,不如分析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更能起到规范自己孩子行为的作用。
三、“以人为镜”是契机,帮助孩子的能力1、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人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在看到他人行为的时候,通过讨论,可以让孩子学会取其长,扬其短。
简小妮结识了一位朋友,夏令营里的顺顺,两人天天在一起玩。
妈妈看到顺顺的嘴唇,和简小妮有过一个私下交流:
“你看到顺顺姐姐的嘴巴吗?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不妥吗?”
简小妮想了想,说:“嗯,嘴唇边一圈都是白的,而且经常不擦嘴巴。”
“嗯,你有什么想法?”
“没有注意卫生,也没有保护好嘴唇”
“如果你的嘴巴是这样,你喜欢吗?”
“不喜欢,不好看。”
“嗯,如果不想要这样的嘴唇,你会怎么做?”
“吃完食物要随时擦干净嘴,还要经常用润唇膏。”
“嗯,这是你对自己的措施。那么顺顺姐姐没有用这样的方法,你可能不喜欢她的嘴唇的样子,是不是意味着她是个糟糕的人,不要和她玩?”
“不是,她的样子不代表她这个人,她很热情,会照顾人,我喜欢跟她玩。”
照镜子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只是展示看到的部分,不必加以过多评判,让孩子从现象里学习,而不是从成人的评判和结论中学习,有助于孩子培养思辩能力和自我判断力。
通过别人的缺点来学习,而不是否定他人,这是客观照镜子,让孩子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好办法。
2、培养因人及己的能力
其实从他人身上学习,不仅是从优点中学,也从缺点中学。很多家长更多地是让孩子不要学“坏的”行为,而不曾和孩子对“不良”行为照照镜子,让孩子通过照镜子去了解“良”行为。
简小妮有一次参加生日聚会,孩子们在一起总是疯玩,当然孩子们在吃、玩、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呈现了很多个人的习惯和不同的行为,小妮妈妈记了几个小朋友比较特别的表现。
生日宴会结束之后,妈妈和简小妮聊着生日会的热闹、开心、好玩的事,顺便也把观察的几个小朋友的行为和简小妮讨论。
“你有看到小艾同学吃饭吗?”
“嗯,她总是趴在桌子上挟菜,还把好吃的都挟到自己碗里。”
小艾在吃饭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菜里不断挑拣,把自己的碗都装满。小妮妈妈没有评论小艾的失礼,只是和小妮重现了当时的场景,问了小妮看到这个场景的感受,她在这里面学到什么,自己在参加宴会的时候会注意什么,那么这个过程,小妮其实通过小艾的失礼行为照了一次镜子,把餐桌礼仪演习了一遍。
3、培养内观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缺点也是一面镜子,能从自己的身上学习的人,能做到“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孩子从小到大,学会了很多的本领,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经验积累,也会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帮助孩子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更适合孩子自身的情况。
简小妮坚持做过很多事情,坚持练琴,坚持背诗等等,每当她有松懈不想继续的时候,妈妈总是用她自己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来鼓励她:
“想想你是怎么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那么长的一首诗背下来的,你做过什么?”
“想想看你把《小步舞曲》弹得那么流畅,你是怎么做到的?”
简小妮就会认真地想一想:
“练习,我练习了很多次。”
“那么在练习之前,那首曲子你熟悉吗?”
“不熟悉。”
“练了很多次,熟悉了,弹得很流畅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很轻松,很开心。”
“那么新曲子在弹流畅之后也是这种感觉,如果你想在新曲子上获得这种感受,你可以做什么?”
“继续练习。”
用孩子做到的事情当镜子,让她从自己的身上学习,把“做到”成为习惯,巩固下来,孩子自然受益。
当然孩子也会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或者会犯很多错误,客观地把这面镜子搬出来,让孩子自己找到可以修正的缺失点。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孩子很常见的情形了,用孩子自己的经历提醒他做出适宜的行为决定。
简小妮曾经和小朋友们疯玩了一天,没有午休,没有吃足够的东西,结果在返程的时候又累又饿,一直发脾气。
妈妈跟她说:“看来你现在相当不自在呢,是不是身上软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还要走回去,一定觉得很恼火。”
第二天,妈妈跟简小妮谈头一天发生的事情:
“昨天回来路上,你一直发脾气,想想看,你能找到原因吗?”
“不知道。”简小妮很诚实。
“体会一下,你现在吃饱了,睡好了,身体觉得怎么样?”
“很舒服。”
“现在让你到楼下跑一圈,你觉得自己愿意吗?”
“愿意啊。”
“想想昨天回来的那个时候,让你跑一圈,你愿意吗?”
“不愿意。”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
“昨天玩太累了,没有力气了。”
“嗯,还没有吃饭,胃的感觉是什么?”
“饿,难受。”
“嗯,当我们没有吃饱,没有休息好,身体会反抗的,那么你的情绪会大受影响,同时也会让周围的人很紧张。”
后来,再碰到简小妮类似的情况,妈妈就提醒她:
“还记得上次不吃饭,不休息发生什么事了吗?如果不想那么难受,你现在可以做什么?”
往往简小妮会做出适合她的决定。
让孩子从自己的教训或者错误中学习,不意味着责备或者羞辱,而是把它当成镜子,让孩子看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学会内观,做出适宜现在的判断和决定。
四、用正确的方式照镜子,孩子才能更好成长1、把他人努力的过程当镜子,不用他人的结果当镜子
“你看看别人考第一名,你考二十名,你为什么不跟好的同学学呢?”
家长常常用其他孩子取得的成绩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往往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会逆反,对榜样产生怨恨或报复心理。
如何向别人的长处学习?
最好学习别人努力的过程,而不是苛求结果。
“你们班第一名的同学,你观察过他做了什么和你不一样的事情吗?你知道他的学习安排吗?和他的学习安排相比较,你觉得你的学习安排有什么可以调整的地方?你要不要试试看,你调整学习安排之后,学习会有什么不同?”
对别人的行为照镜子,而不是对结果照镜子,很多情形下,拿第一的只是少数人,但不意味着没拿第一的孩子做得不好,不断地通过对比他人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学会激发自己更大的潜能,比是否第一的结果重要。
2、照“平面镜”,不照“哈哈镜”
无论是用他人还是孩子自己的优点来照镜子,目的都是让孩子有更多的动力,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所以在照镜子时,需要客观呈现,就是我们说的用平面镜,不放大不歪曲,也不缩小不贬低,避免照成哈哈镜。
“你们班小童真是样样都好,怪不得老师喜欢他。”
往往用这样方式照镜子会让孩子学会通过看到一个人的优点而肯定一个人,一旦看到缺点就否定一个人,实际上在客观照镜子的时候,会看一高光的部分,也会看到阴影的部分,不旦引导孩子看待高光部分,也引导孩子看到阴影部分。
“你们班被称为学霸的同学有哪几位?你觉得他们值得学习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地方你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些部分。对于你觉得值得学习的部分你怎么用?你不喜欢的部分你会做什么决定?”
相信孩子有影响他人的力量,从直面照镜子开始,要学会照镜子,态度是很重要的。
3、多角度照镜子,勇当孩子的反面镜
古人梳头时,常常会用几面镜子,把不同角度的妆容都看清楚,避免有所疏漏。让孩子照镜子时候,鼓励孩子多看历史故事,多读成语故事,从已经有的历史经验中学习,同时把家长的成长经历当成孩子的镜子,让孩子从家长的经验中学习。
小于的妈妈常常跟孩子说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小于很喜欢听。
妈妈常常说起自己犯过的错误,或者把当时的情形扮演给小于看。
小于哈哈大笑的同时总是有自己的判断,“如果是我,我可以…..”
成长的过程,没有人会不犯错误,犯错误不是羞耻的事,犯过的错误如同宝贵的经验,不仅让自己,也让后辈少走弯路。
放下所谓的家长的威严,勇于把成长的历程与孩子分享,与孩子一起成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