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孩子的能力发展,从顺势用好模仿能力开始,看智慧父母的做法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我虽在大学学的是师范类专业,自诩熟知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以为在培育孩子这方面肯定不在话下,但真正为人父,才发现,现实和理论是完全不一样的,教育培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将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地运用于个体,因此,我想要成为一个既有丰厚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教育培育中得心应手的优秀家长还是需要不断继续努力的。

就比如:我在带小孩的过程中发现我家一岁多的宝宝非常热衷于模仿,有意无意的总是在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无论是说话,还是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宝宝的模仿范畴之中,哪怕家长不经意间爆的一句粗口,一旁的小宝宝也是看在眼里、模仿在行动上,就更别提家长之间的吵架等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举动了,孩子尽收眼底、尽数模仿。

事后,我就在想,既然孩子的模仿能力这么强,那么家长朋友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了,应该尽量给予孩子好的榜样和示范。不过,将这个问题再深入思考一下,既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如此之强,我们作为家长,何不借题发挥、顺势而为呢,借助孩子的模仿能力好好的培育一下孩子的能力发展。那么今天,我们就借助宝宝在日常中的特别热衷的极强模仿能力这个话题共同来分享探讨一下吧。

孩子的模仿能力

一、孩子模仿能力的内涵动机

(一)孩子模仿能力的内涵

模仿能力是指看到别人的言行举止,然后进行效仿复制的这样一种活动,它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一项能力,同时更是孩子最初时候能力提升的唯一方法,懂事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看书、思考等方式进行能力的提升,然而作为孩童,却只有也只能通过模仿来获取能力了。最常见的是:很小的孩童,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但却能够咿咿呀呀的跟着大人学说话,这就是模仿的最典型表现;等孩子长大一点,到了一岁多的时候,更是模仿的强烈期。细心的家长们或许会发现,孩子整个的学习过程其实都是模仿的过程,或者说至少是以模仿能力为基础的一个过程。比如:孩子进入高中阶段,对于一些题目的解答,最开始肯定是从例题开始的,模仿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入自身的知识和理解,这就是一个以模仿能力为基础的能力提升的过程。除此之外,孩子的模仿能力还体现在为人处世是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他人的言行举止、风俗习惯、穿衣风格、性格个性、时尚礼仪等等,都会有着或大或小的不同程度的模仿。

孩子模仿妈妈化妆

(二)孩子模仿能力的动机

孩子为何会有如此之强的模仿能了和模仿欲望,一般认为,孩子最主要是因为其内心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来驱动的。我们知道孩子的世界一片空白,现在孩子一出生就瞪大双眼到处东张西望、无比好奇,因此这就驱动着孩子去模仿获知。当然,好奇心就一定会让孩子进行模仿吗?回答是不一定的,可孩子内心的好奇必然会让孩子感到新奇、感到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孩子就必然会去模仿,因为喜欢这个事,所以会去模仿着做,道理是一样的。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孩子的模仿动机还有自身主动去适应环境的因素,因为孩子来到一个全新而陌生的环境,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忧虑,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忧虑,孩子需要尽快适应这个新环境,而适应新环境最快速最好的方法,当然也是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进行模仿,对熟悉这个环境中的人们进行模仿,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已经融入进这个环境和集体了,以此达到消除忧虑感之效。

二、影响孩子模仿能力的因素

通过细心观察和思考,我们会发现,对同一行为举止每个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模仿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孩子的性格差异

对于同一行为举止的模仿,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会有差异的,这就是受到了孩子性格差异的影戏。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每种个性又都是有归属类别,当孩子对于性格与自己相似的,也就是同类性格的孩子,又在某些方面胜于自己或者能让自己觉得新鲜出奇,孩子就会有无比的兴趣和模仿欲望,就会把对方视作自己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孩子的模仿能力就是极强的;相反,如果性格差别很大,就会淡化模仿欲望,进而降低模仿能力。因此,孩子模仿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性格上的差异。

(二)孩子的年龄

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人的模仿能力是学习必备的一种能力,人的许多行为是由模仿获得的、儿童的模仿能力最强。”我们知道,孩子的模仿欲望和能力最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模仿欲望和模仿能力都会大大降低,到了成年,固化了自身的思维和习惯后,对他们几乎就不会有很大的模仿欲望了,模仿能力也会很大程度丧失。因此,影响模仿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孩子的年龄。

三、孩子模仿能力带来的两面性

(一)模仿的积极面

这是指孩子在极强模仿能力的前提下,对他人、尤其是对家长好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进而在内心深处固化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模仿的积极面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锻造和各项综合能力提升都有推动作用,然而模仿是否积极,并非由孩子所能够决定的。我们知道,孩子是处于一个未知的懵懂混沌状态,本身无法分辨出被模仿对象行为举止的好坏优劣,孩子仅仅只是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模仿欲望;因此,行为习惯好坏优劣与否,模仿是否积极,取决于被模仿对象,也就是他人、最主要的是孩子的家长。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呈现出行为举止好的一面,而且需要记住的是,这并非一种刻意的表演,并非是在孩子面前就表现好的一面,不再孩子面前就又恢复原状了,表演是有痕迹的,而且无法无痕地长久坚持,我们应该从内心、从细微之处真正地对自己进行好的改变,这样才会更加长久和有利于孩子的模仿,锻造孩子模仿的积极面。

(二)模仿的消极面

与积极面相对的自然就是消极面了,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指孩子通过自身极强的模仿能力和模仿欲望,模仿了他人、特别是父母不好的言行举止,并且强化在自身的内心,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这些不好的言行举止就会形成孩子身上很难更改祛除的恶习。比如:家长习惯了晚上玩手机、晚睡晚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经常抽烟喝酒说脏话,对长辈也很不孝顺,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么,这一切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肯定会影响孩子,孩子会通过自身的模仿能力把家长的种种这些照单全收,因为孩子他还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好的,在他的世界里,就认为父母这样做了,就是完全正确的,自己也应该这样做,因此,孩子肯定也会经常玩手机,晚睡晚起,也会想抽烟喝酒,长大后肯定也会这样做,也会经常爆粗口,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好脾气……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而中间就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在作祟,只是孩子模仿的是消极的一面而已。因此,回到最初,家长朋友们切不可把这些生活中不好的言行举止当成儿戏,有了孩子以后,家长的一切行为举止皆是家庭教育,所以,需要注意和改变。

四、树立好榜样,引导孩子正确的模仿

前面讲到了模仿的两面性是取决于被模仿对象的,因此我认为这里应该简要谈一谈树立好榜样这个话题,因为好榜样是引导孩子让孩子进行好的模仿的核心因素。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要树好三种榜样:

(一)家长和长辈

家长往往是跟孩子接触最多的,也是孩子模仿的最主要对象,在孩子的世界中,家长的各方面都是权威的,他们会认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也应该毫厘不差的对父母进行全盘模仿,因此,家长朋友需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同时,要改变提升自身,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都是好的一面,这样来积极影响孩子。这里还需强调注意的是还有长辈的榜样力量,这里的长辈更多指的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因为父母要上班,所以会让爷爷奶奶甚至外公外婆来照顾孩子,隔代亲的缘故,长辈对孩子是万般宠爱,只要孩子开心,做什么都行,其实溺爱本质就是一种模仿的消极面,因此,要和家中的长辈达成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的共识。

(二)优秀的孩子

孩子稍微长大一点,肯定避免不了要和外界接触,孩子都是喜欢和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耍的,在玩耍的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极度热衷于模仿玩伴,因此,要注意不能让孩子盲目的效仿、产生模仿的消极面。比如:孩子和同龄孩子一起玩,看到对方有一个很好的玩具,而且随地吐痰,很轻易打骂他人,那么,这个孩子肯定也会吵闹着要买同样的玩具,而且也会很轻易的学到随地吐痰、动不动就打骂他人的不好习惯。因此,要尽量控制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模仿到的也都是好的一面,对自身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三)儿童动画的人物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必备生活品,而这些电子产品中放映的内容虽然非常丰富,但是质量还是各方面却是参差不齐的。现在孩子对影像、手机、电脑的接触都是非常之早、习以为常,孩子都非常喜欢看儿童动画片,而且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因此,需要把关一些动画片,特别是一些拥有暴力、血腥的动画影片不应该给孩子看。如果在看了动画片中人物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及时跟孩子说明这是不正确的,不应该被模仿。

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因材施教”,这两个教育法则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顺势而为”,而孩子的模仿欲望和模仿能力就是教育中最大的“势”,因此,家长朋友们需要格外注意,利用好孩子的模仿,可以轻松高效的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自身需要改变和提升,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模仿的最主要对象,就是他们最亲爱的父母!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