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学英语练才艺,你有想过让孩子在家务中学习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早上和邻居聊天,她说自己擦地板的时候,1岁多的小孙子喜欢拿着一块布趴在地板上,和她一起擦。她担心孩子的妈妈不高兴,就说:“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热情呢。”孩子的妈妈听了没说什么。

其实,现在家长为了养育好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报早教、学游泳,再大点,学幼儿英语、玩乐高、上舞蹈和钢琴课,恨不得孩子的智力早点开发,发展多种才艺。但是提到日常生活中的家务活儿,很少有家长对此津津乐道的。从我们小时候,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事不用你干,快去学习吧!”这么多年来,注重知识的学习,忽略劳动的实践,这个现象似乎没有太大改观。

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的园长郝冰发现,很多家长来参观幼儿园时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开的是什么课,你们有英语课吗?”几乎没有人会关注到,幼儿园是否会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或者觉得这两个事情是同等重要的。这么久以来,她没有听到一个家长会主动地从这一方面来发问,大家还是会觉得认知,学习知识是更重要的。“一个人可以用他的双手去照顾环境,照顾别人,表达爱,这样的一个能力,大家似乎到目前还没有认识到。”

前段时间,她在天下溪青蓝森林园公益微课上分享了对家务的看法和如何引导孩子做家务的话题,刷新了我对家务的认识, 看似一件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背后还有着如此深刻的意义。

一,小故事一则

(郝冰:天下溪青蓝森林幼儿园园长,实践推广幼儿教育,根植于传统文化、融合自然教育与华德福教育理念。翻译了图书《寂静的春天》、《与孩子共享自然》、《林间最后的小孩》等。)

郝冰老师一开始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幼儿园的毕业生返校日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碗蛋炒饭,这是小男孩安安亲手为她准备的。他对郝冰老师说:“这是我早上吃完饭以后专门给你炒的饭,给你带来的早饭。”郝冰老师对小男孩说:“安安,在这个世界上特意为我做饭的有五个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碗炒米饭,让她回想起曾经有很多年,每逢周末他们一家三口人都会回到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专门为他们准备晚饭。现在爷爷奶奶都已经去世了,最亲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然后有一个小孩子在这样一个早晨,为她专门准备了早饭,她非常非常地感动。这碗蛋炒饭拉近了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之间有了很特别的连接。

郝冰和安安

接下来她分享了第二个故事。在今年四月份瑞士举办的华德福幼教的百年大会上,她参加了一个特别的工作坊——家务工作坊。未曾带着任何想象,她来到了这个工作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工作坊上,每人发了一块抹布,大家开始共同打扫工作坊的房间。接下来,变化发生了!当工作坊的房间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后,操着不同语言的世界各地的代表,在看彼此的时候感觉更加亲近,会说“这个是我的房间”,参与者在这个空间里面找到一种主人公的感觉。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基于彼此更为亲近的一个关系,大家的话题可以更加的融合,更加的深入和延展,在有不同的观点的时候也更加的能够彼此接纳。

通过这两个故事,她想告诉大家:“透过家务,我们是可以照顾到环境,照顾到人的,从而建立人与人之间更深层的一个关系。”

但现在有一个趋势是我们亲身去做家务的机会越来越少。人工智能和机械设计的发展,使我们很容易将那些重体力、重复性的劳动交给机器(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去做。与此同时,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服务行业的繁荣,令很多事可以交给他人(保姆、小时工等)代劳,饿了渴了都可以叫外卖,郝冰感叹:“很多东西我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结果。”

但是,她认为过程本身很重要,失去过程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与环境、与人互动的机会。当她说:“家务的本质是用我们的双手在表达爱”时,我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大家想一想,有一些信佛的朋友,如果她见到寺庙,情不自禁都会双手合十。那么我们的手表达爱对不对,当我们看见一个小婴儿,为什么不住的你要伸出双手想要抚摸他/她,你用你的手在表达爱。然后你看见你的爱人,你会张开双臂去拥抱他,我们都用双手在表达爱。”

是啊,在我第一眼看到宝宝的时候,轻轻地将她揽在怀中,情不自禁地用双手表达爱。当看到朋友难过的时候,会将手放在其后背安抚。原来,手是在表达爱的。我记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包包子、包饺子、包粽子的场景,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唠着家常,在我看来是一件如此温馨的事,很自然地加入其中,学习如何擀皮,如何包,正是因为在这个家务事中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爱。

二,对于小孩子来说,做家务有一些特别的意义,不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

“家务和玩耍是一样的,他要透过这些活动去理解和深入到这个世界里边儿来。”郝冰, “现在他对家务的这种热情和能力,未来会转化为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其实是他内驱力的一个迁移。如果他现在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办法有始有终,很难想象,有一天上了小学,要他完成作业,他一下子就能做到,他在这里面的内驱力是一贯的。所以现在如果他有极度的热情去玩耍,然后有持久的专注力在做这个家务上,那自然而然进入到学龄阶段,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反之,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这样的一个养成,在学龄阶段遇到的很多的挑战和问题其实是源于现在。”

小孩子一开始做家务就是在玩儿,可是这个玩里有大学问。“比如说他所有的和清洁和清洗有关的,其实是在跟水玩;当他在擦桌子的时候,他自己跟有空间的位置一直在变化;像切菜、叠被子,他是在跟各种材质去接触,去感受; 当他在收拾和整理的时候,反复在清洁和混乱里边找到一种秩序和节奏,这个对于他的生命感,生命觉和生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小朋友扫地的这个动作,是很自然的感觉统合的训练,那其实很多感觉统合的训练,不需要刻意去做,在很多活动里边,就自然地形成了,不是那样机械的。”想起来朋友的小孩,在他三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拿个墩布拖地,还喜欢推着放满饮料的小推车,问大家都需要喝点什么。其实他就是在玩,玩的同时,身体需要和工具配合协调,还要和人交流,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个学习的过程吗?

三,既然做家务这件事很重要,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郝冰观察到,很多孩子在入园时,内驱动力已经被破坏了,他不能做自己的主人,主导自己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家长习惯替孩子代劳,连什么时候睡觉、起床,节奏都不是孩子自己能够形成的,而是透过大人的指令完成的。“在孩子进到幼儿园一段时间后,变得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洗碗,擦桌子,收拾玩具,扫地,擦地,洗抹布,叠衣服,叠被子,准备各种餐食,去洗菜,切菜等等,小朋友都可以做的特别好。”

劳动中的孩子

很多家长困惑于家中没有老师的引导和幼儿园的氛围,对此,郝冰给了家长们一些具体的建议

第一、如果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舍得让孩子自己去做事儿,不要觉得孩子还太小,心疼他,怎么这么小就让他做事儿。事情的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对于孩子来讲,体验一个事情的整个过程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他内在动力的形成。爸爸妈妈要跟老人家讲清楚这个道理,要让老人舍得让孩子做,不要过度保护,像老话说的“不要太惯着孩子”。

第二、爸爸妈妈要自己做家务,孩子很善于模仿。不要担心孩子捣乱,小的时候,对孩子来讲,家务就是玩耍。可能到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要求他,什么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他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听懂指令,跟家长有一个积极的正向的反馈,这个也是他到学龄前需要准备好的一个能力,能听懂老师给他提出的学习的要求,他能够反馈,才能够跟上。

第三,要尊重在家里边干活的这些人,无论家里是长辈,还是阿姨,要对付出劳动的这些人表示感谢,而不是轻视或者无所谓。

最后,如果我们内在的姿态是这样的,孩子还是没有爱上劳动,爱上家务,那家长也不要着急,每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时间。而且从人的认知习惯上来讲,人就像一个钟表一样,我们在头脑的层面或者在情绪上了解一件事情,速度是很快的,它就像是这个表的分针,转得很快。但是更深层的,关系的建立,行为的养成,进入到身体的这个层面,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一段过程里边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给他时间,不着急。然后当他做到了,我们给他一些正向的这样的一个反馈,慢慢地让孩子建立这种做家务的习惯。

听了郝冰老师的建议,我觉得很关键的一个部分是要保护好孩子的内驱动力,既让他放手去干,又不把家务当做一个指令强加给他,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鼓励其自发地去模仿、实践与感受。像我,小时候但凡觉得好玩的家务活,都干得不错,享受过程本身。如果家人命令我做的,内心里就有抵触的感觉,迟迟不愿意行动。我关注的一位心理与育儿大V李雪曾说过,她相信被爱的孩子天然愿意维护家里的整洁美感,如果家长采取让孩子做家务换零用钱的做法,反而把孩子对审美、秩序、协作的内驱动力替换成了外驱动力。她的观点是:“靠外驱动力做事情,内耗严重,事倍功半,而且只能完成模式化的事情,无法胜任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提高警觉,避免一不留神把孩子的内驱动力替换成外驱动力。”我深有体会,靠外驱动力做事时,没干什么呢就觉得很疲惫,还老患得患失。靠自发的内驱力做事,很容易投入到事物本身,动力十足。可见,保护好孩子的内驱动力是多么的珍贵。像郝冰老师说的,这部分保护好了,未来就可以转化成为学习、工作和做任何事情的热情。

四,最后,郝冰老师分享了清洁女王的故事,清洁这件事,不仅利己还利他。

中间为清洁女王”琳达(Linda)

她叫琳达(Linda),在华德福的圈子里被誉为“清洁女王”,是一位有20多年的经验的专业清洁工。她曾为康复村的狂躁病人将积满灰尘的房间打扫一新,病人进入房间,倒在床上立刻就睡着了,连续睡了22个小时,而之前他已经有两个晚上没睡觉了。还有一次,用了6个小时清洁一个卫生间,当那位行为问题很严重的特殊人士用上了干净的卫生间后,他的行为问题大大改善了。她说:“清洁是对房间里住的人的关心和体贴,干净、整洁的房间会产生很不同的效果,敏感的人会感觉到的,清洁是关心他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琳达一开始做清洁工,源于想挣钱送2个孩子上华德福学校,那时她并没有爱上这份工作本身,直到有一天她负责女儿班级的清洁。当她第一次走进卫生间,第一次看见那小小的马桶,她感到被马桶打动了,她个子很高,于是她就跪在地上清洁马桶。她似乎看到她的女儿和其他孩子们使用卫生间,突然,她感受到清洁过程充满着爱,她真正理解了清洁的意义。

现在,她和她的清洁团队一起,受邀到世界各地做清洁和举办工作坊。“清洁不是清洁过去,而是为新的未来创造空间。”

(本文照片由郝冰老师提供)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