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苦逼陪娃写作业?孟子早就告诉我们,不要陪,而要这样做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陪娃写作业

一提到陪娃写作业,想必多数父母都一肚子苦水,看看网上父母们的吐槽,就知道娃的作业把父母逼成啥样了:

每次陪娃写作业,都感觉自己生了个傻子;

每次陪娃写作业,都有跳楼的冲动;

每次陪娃写作业,都能气出心梗;

每次陪娃写作业,都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坎儿……

但很多父母纵然知道陪娃写作业这条路很苦,也仍然咬牙坚持着,这是父母推不掉的责任。

但实际上呢?父母并不需要这样做。

《孟子•离娄》中提到,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大意是,教育他人需要正确的道理。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孩子不听,家长就会发怒。而孩子会反驳说,您的所作所为也不见得都有道理。这样双方彼此伤害,影响了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天底下最不吉祥的事儿了。所以,古人都交换孩子教育,也就是不亲自教孩子。

陪娃写作业、听写识字、算算数……就是在用正道教育孩子。我们眼见的事实也确实如孟子所说,不仅影响亲子关系,现在的情形下,好像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不要陪娃写作业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你可能会问,难道真的让我们不管娃了吗?非也。不是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理解孩子,然后合理划清界限,这样孩子和家长才能各自安好,彼此接纳。《接纳力》就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划清界限的书籍。划清界限是为了让孩子明白写作业是自己的事儿,父母不需也不必参与。

《接纳力》

首先,划界线前提1,保证孩子畅所欲言

孩子喜欢跟家长说话聊天,是信任的基础。家长要学会有技巧地不说。

有一天,浩浩妈给浩浩四块钱,让他买四根糖葫芦回来,他和弟弟每人两根,可是当浩浩回来后,只拿了一根。浩浩妈刚要说,你怎么把弟弟的糖葫芦吃了,可话到嘴边就咽下了。

她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浩浩,浩浩喘口气继续说,我去买糖葫芦时,就剩下三根了,买完我看见李老师和张老师,就给他们一人一根,剩下了一根拿回来给弟弟吃。浩浩妈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幸亏忍住没说。

其实,很多家长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孩子的喜好,并自行切断了他们的表达。

《小欢喜》里有这样一个剧情,进入高三了,学校组织一次誓师大会。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加油鼓劲。每个孩子手上都有气球,并在气球上写上自己的愿望,然后放飞。英子的愿望是考上南京大学的天文系,而她的妈妈强迫孩子写上考上清华、北大。后来又要求孩子写考700分以上。英子很不高兴,二人撕扯起来,结果气球爆炸,英子哭着跑开了。

英子妈妈对孩子的爱就是强行、自以为是的爱,至始至终她都没有倾听过英子内心的声音,更别提让英子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了。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作者曾说过,我们对孩子的爱,往往不是爱,而是伤害。

当家长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心里想什么的时候,胡乱用自己的感觉去爱,就会把爱变成伤害。电视剧里英子最后选择了自杀,这难道不是彻头彻尾的伤害吗!

《小欢喜》

其次,划界线前提2,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忍住不说是让孩子把感受出来来,那么孩子有时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时,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说出感受。

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时候,田亮还是个初出茅庐的爸爸,面对女儿的各种哭泣,除了小声地对孩子说,不要再哭了,大家都看着呢,他别无他法。其实,这就是他初为人父时没有经验,看不到孩子的状态,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导致的。后来田亮带着二胎儿子再参加节目时,显然已经成熟多了,他更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哭泣时,田亮会说,你是不是觉得太脏了,所以不想玩?当他可以准备地表达出孩子的感受时,也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自然就配合得很好。

也就是说,父母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说出孩子或自己的感受。学会这个句式,我看到……我感觉……。

比如,当遇到孩子哭闹不打针时,妈妈通常会说,你要像个男子汉,不许哭。但这样的表达并不能治愈孩子。家长可以尝试这样说,我看到你打针,把手缩回来,我感觉到你是不是害怕疼啊?可能真的会有点疼。但是为了治好病,明知道疼也要把手伸进去,妈妈会陪着你。

这样的描述,可以与孩子共同走过这个过程,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当孩子遭遇挫败时,父母要做一个观察员,帮助他说出心中之感,这样更容易获得孩子的信任。在孩子的心中默默地接纳了父母,因为父母懂自己。

田亮

最后,划清界限,各自安好

前面两步帮助父母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接纳关系,当关系牢固后,父母就可以着手与孩子划清界限了。

界限是指归属,比如房间的主卧是妈妈的,次卧是孩子的,而客厅是公共场所,这就是划界限,分清楚哪块区域属于谁。而孩子的卧室,其他人不得擅自进入,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同样妈妈的卧室也是一样的。彼此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划界限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这有助于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那么,如何弄清楚哪块区域是谁的呢?找到事件的主体即可。

比如孩子学习,主体是孩子,那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儿,让他自己做自己领地的主人。孩子需要帮忙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予帮助,但要有界限,倘若他问这个单词怎么读,你回答怎么读,不需要继续讲解这个词还有其他含义。

这就是退出孩子的领地,让孩子自己做主,需要时给予帮助并保护孩子的领地完整,孩子比较容易形成独立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

领地就像房间

《接纳力》曾提到一个故事,琪琪妈与孩子划界限,她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

起初,琪琪妈很担心,自从不管孩子作业以后,孩子每天各种玩和看电视,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一路下滑。孩子姥爷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样会毁了孩子,与琪琪妈疯吵后愤然离开。

琪琪妈一边死守自己的领地,一边保护孩子的领地,但她也在犹豫徘徊到底会不会影响孩子。不过,她想反正已经开始了,索性再给孩子点时间。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对看电视似乎没那么大的兴趣了。也许是无聊,也许是琪琪自己感觉到落后的压力,她开始认真地写作业。当琪琪养成了自己写作业的习惯以后,成绩稳步回升。直到这时,琪琪妈才松了一口气。

说起来,划界限也难也不难,对于父母来说,要相信孩子,适时地放手,分清领地归属。娃的作业是孩子的领地,不陪娃写作业是父母自己的领地。每个人的内在就像一个家,家的领土完整很重要。

作者海文颖说,不管孩子比管教孩子难多了。

而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领地里拥有完全的自主权的时候,才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尤其在孩子的叛逆期时,不会被同学蛊惑,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人物性格,从而活出生命的绽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