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的父母,都会教出“不懂事”的孩子,孩子长大会更有出息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教出“不懂事”的孩子,孩子长大会更有出息

1

前段时间约闺蜜喝茶,看到她的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玩具玩的很融洽,于是就顺口说她的孩子交际能力很高哦,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多朋友,不会有孤单感。

听到这,她一脸苦闷。

她说孩子经常把最新的玩具拿出去分享给她的朋友,有时候她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但一旁的朋友说想玩,也会毫不犹豫的把玩具给人家玩,即使自己内心不想这样,但每次只要别人提出要求,她还是会听从人家的使唤。

有次朋友问她女儿:“自己真的喜欢把心爱的玩具分享给他人吗?”“不是的,但如果我不给他们玩具,他们就不跟我玩了。”

孩子话语刚落,朋友泪流满面。

心疼孩子的懂事,也对孩子内心所受的委屈感到愧疚。

一味讨好别人的孩子,表面很快乐,内心很苦涩。

2

前段时间看《少年说》,里面有一个男孩让我很触动,他站在台上内心紧张地分享了他的一个坏习惯:“我喜欢说谎,喜欢'扮演'一个好孩子。

为了迎合大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观念,让别人觉得我很独立,我到处宣扬我很穷,故意穿破烂的衣服和鞋子。

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有'勤俭节约'的好品质,我天天吃同学的剩饭。

我的初衷是想让大家注意我,喜欢我,但我发现我错了,同学们开始讨厌我、误会我,觉得我无聊。时间久了,说谎也成了我改不掉的坏习惯。”

讲到这里,他低下头,有些沮丧。

停顿一小会儿,他高升声呼喊:“我不想再说谎了,不想再'扮演'一个好孩子,我要当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3

有一朋友曾经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他每次去别人家做客,大人不点头就绝对不会碰人家的一饮一食,哪怕自己再想尝一尝桌子上的一点食物。

有一次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他只吃了一小结鱼尾巴,就再也不肯多吃。

然后自己跑到隔壁房间关上门,爬在床上偷偷的哭,因为他觉得心疼,那个鱼肉是平时妈妈都舍不得吃的。

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不懂事”。

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他都会细心观察朋友的表情,如果有人稍有犹豫,他就会偷偷把单买掉,回来和朋友说,这次我请客,下次你再请;

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他就会主动承担,因为这样才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别人有困难让他帮忙永远一口答应,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因为害怕麻烦别人;

他用尽心机让对方高兴、希望能让一切麻烦消失,却没有勇气向别人展现真正的自己。

他渴望爱人也被人爱,渴望身边的世界能一团和气。

小时候是父亲和家人,工作了是同事和朋友,之后是恋人。

懂事的孩子,会被很多人夸“人好”。然而,他们的“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怕。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所以,为了不被抛弃,为了能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一步步让出自己的利益,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内心的委屈和无助。

懂事已经成为他们讨好别人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附着在身体里,让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需要。

4

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父母陪伴的缺失

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那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自卑、悲观。

压抑的成长环境

当孩子被老师表扬,父母就笑脸相迎,一旦孩子调皮捣蛋,父母就各种劈头盖脸的责备,日常生活中类似这种压抑的成长环境容易促使孩子不知不觉形成讨好型人格。

以身作则父母也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孩子形成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自 己的父母也拥有“讨好型人格”。

有些父母本身对自我、对家庭缺少积极的认同感和价值感,为了自己的面子,强迫孩子去听从自己的安排,比如:

当孩子调皮时,他们会说“要乖,不然别人会讨厌你”;

当孩子想去别人家玩,他们会说“别给人家添麻烦”;

当别的小伙伴抢自己的玩具时,他们会说:“你要懂得分享,才会有好朋友”……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父母关系不好

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上,而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亲密的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往往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不听话”或者“不懂事”让父母生气,因此他们便会努力让自己迎合父母的想法,强化自己察言观色的能力,渐渐地,便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5

作为父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

家人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成长最好的盔甲。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充满爱和尊重的教育,才能激发孩子的潜能。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给予孩子选择和参与意见的机会,即使与孩子的想法不一,也要向孩子解释其中的道理,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勇敢表达自我,自主体验丰富的生活。

鼓励和欣赏孩子

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孩子,鼓励和欣赏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