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育儿小妙招,值得各位父母借鉴,孩子闹脾气,这样处理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孩子发脾气时,你第一句话怎么说?

在早前播出的《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四位明星妈妈正带着宝贝们吃大餐。

面对丰盛大餐,胡可的儿子小鱼儿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

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马送上了“鱼式怒目”,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了。

看着发脾气的儿子,胡可温和而坚定地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当小鱼儿因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时,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现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点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当小鱼儿从水堡里出来因害怕而哭泣时,胡可说:“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表现很好、很勇敢,你坚持下来了对不对。”

在整档节目里,但凡小鱼儿闹情绪,胡可必定第一时间送上“我知道”句式。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着你体会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内心正在发生什么。

“我知道”三个字,意味着接纳和共情。

一个好妈妈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时责备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压制他,而是应该第一时间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




别对情绪奔溃中的孩子讲道理

一次,我在幼儿园门口遛弯,恰巧遇到小朋友们放学。有个小姑娘看到有小伙伴在吃雪糕后对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吃雪糕。”

妈妈:“你最近有点咳嗽,不能吃雪糕。”

女孩:“能吃!能吃!就要吃……”

这个妈妈没有妥协,小女孩就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妈妈气急败坏地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你就坐这儿哭吧,我走了!”

话音未落,妈妈气冲冲离开,只留下原地哭泣的孩子。路过的一位大妈好心“劝”孩子:“快追你妈吧,你妈不要你了。”

听到妈妈不要自己的话,女孩迅速爬起并大哭着向妈妈离开的方向跑去……

“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这是我们常常用来责备孩子的理由。

但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大事,什么又是小事呢?在炎炎夏日,孩子万般渴望却得不到自己想吃的雪糕,对她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




如果那位妈妈能够这样和她的孩子说:

“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雪糕,这么热的天吃根雪糕,冰冰凉凉的一定很舒服,可是你现在有点咳嗽,我们改天再买好吗?”

在第一时间得到妈妈爱和接纳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妈妈的“拒绝”。

如果接纳没有发生,妈妈讲的所有道理都会被孩子的情绪屏蔽。因此,对正哭得昏天黑地的孩子讲道理,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儿。

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系统先于理智系统发育并成熟。也就是说人类的“情绪脑”要比“理智脑”优先发育。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他弱小的“理智脑”完全管不住强大的“情绪脑”。

幼儿教育专家李群锋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说:儿童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

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时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判断强加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世界和我们的并不一样。




不会接纳情绪的父母,常常将孩子逼向奔溃


今天,一个朋友和我倒苦水:青春期真是太可怕了,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居然对自己说,再也不想当她的女儿了!

原来,她在收拾女儿房间时,无意翻到一本素描集,整整一本画的都是女儿班上同学的肖像。怪不得女儿最近上课不专心、写作业打哈欠。

她很生气,女儿放学回来刚进门,她便单刀直入展开犀利的思想教育:“你马上就初三了,学习那么紧张,作业都做不完,还天天整这些没用的事!”

女儿也不是好惹的,立即从一脸懵圈切换到战斗模式:“谁让你翻我东西的?经过我允许了吗?这些怎么没用了,你就知道成绩!到底我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母女俩越怼越起劲,最终,这场争吵在女儿“不认妈妈”的狠话中悲伤收场。

她想不明白,原来那么乖巧的孩子去哪儿了?怎么突然感觉换了个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当我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少年说》中有位名叫袁璟颐的孩子,鼓起勇气向自己的母亲呐喊:不要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了!

孩子拼尽全力只是想告诉妈妈:你看看我的优点吧,看看我的努力吧,我很痛苦啊!

然而面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呐喊,妈妈完美地避开了重点,她给孩子的回应是:我知道你很棒,但是第一、第二、第三……

“我知道”很短很敷衍,“但是”很长很具体!

孩子长期被压抑的情绪,在即将崩溃的一刻依旧没有被接纳和认同。

去年6月份,安徽滁州一名十四岁的花季少女就因考试失利,与父母发生争执而选择了跳湖轻生。

暂且不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能够在第一时间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果可能会很不一样。

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包裹时,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说教,都会成为压在孩子濒临崩溃神经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绪看不见,但不表示不存在。

父母与孩子的“作战”,其实多数时候都是与孩子情绪的较量。

这些情绪,很幼稚却充满力量,父母若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它便会冲垮你的防线;父母若能开渠疏导,它便会成为灌溉亲子关系的养料。




永远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态


作为父母,我们有一项挑战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帮助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发飙时,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怎样的情绪,而家长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没有考好,你也很生气……”

“我知道你的朋友离开了,你有点难过……”

“老师今天的评价并不准确,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学会认识到情绪,然后才能正确地表达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无法排解时,父母要充当孩子的“情绪管理师”,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场电影,听听孩子喜欢的音乐,和孩子一起找找适合他的宣泄方式。

所有不伤人伤已的宣泄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导和陪伴的过程中,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

当然,在安抚和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也别忘了一个词:温柔的坚持。

这里的温柔,指的是面对孩子的情绪要温柔以待,无条件接纳,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妥协。

为人父母,我们都曾对身边的小天使许下过“永远爱你”的誓言。

永远有多远?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跨度,更重要的考验是,当你的小天使转身就化身为小恶魔时,你还能不能控制好情绪,接纳那个“不可爱”的他?




会发脾气,才是孩子真实的表现


当他发脾气时,让我们蹲下来,以接纳的姿态,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告诉他:

孩子,在爸妈这里你是可以犯错的,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你的感受我们正在尝试体会。

你的内心我们能懂,我们始终是站在一起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