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小区带孩子玩,看到一个妈妈推着大概半岁左右的孩子出来玩,坐在小区休息椅上玩的时候,妈妈把孩子抱出来面对自己坐在腿上,一只手扶着孩子,一只手指着孩子身体不同的部位教孩子认:“宝宝,这是手手,你总是爱吃手手,吃手手会生病病哦。”“宝宝,这是你的脚丫丫,跟妈妈说‘丫丫’。”
旁边也有个带孩子出来玩的妈妈,听到这位妈妈这样教孩子,热心地提建议:“你这样教孩子不行呀,你这是在用‘儿语’跟孩子说话呢,从小用‘儿语’跟孩子说话的话,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的。”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都会如上面的妈妈一样,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用“手手、脚脚、车车、睡觉觉、喝水水等等”这些儿语来跟宝宝沟通。可是随着近年来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父母提倡优质养育,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样叠词的儿语沟通方式会给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智力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也有很多人总结了用“儿语”跟孩子沟通的坏处,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如下:
其一: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使用规范语言的环境更容易帮助宝宝完成语法结构的学习;
其二:有利于宝宝的认知发展,“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子中含有一定的逻辑意义。规范的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认知水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三:有利于宝宝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尽管很多育儿专家之前也都曾经说过,和孩子们说话时使用与成年人交流的语言会帮助他们更快地学语言,不过,美国罗格斯大学近年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一项最新结论,那就是和孩子们使用“儿语”便于他们快速掌握语言中的信息,从而更好的发展语言能力。
换句话来说,用“儿语”跟孩子沟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沟通方式。那么谁对谁错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01、婴儿什么时候能跟母亲进行正式交流?婴儿是什么从什么开始跟母亲进行正式交流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有人推测是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开始,因为胎教的重要性近年来已经慢慢普及了,而且婴儿在母亲身体里的时候,就能够感知到母亲情绪的紧张或者是平静;
也有人说婴儿在母体内的时候只是被动接受信息,出生之后才能跟母亲进行正式交流,因为这个时候的婴儿会通过自己的哭声来宣誓自己的主权,强调自己的要求。
然而,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其实与孩子真正的交流,是在孩子3个月以后。发展心理学家用brightening这个词来形容此时婴儿的眼神,brightening这个词语翻译成中文是“发亮”。
婴儿有着发亮的眼神,说明他能够真正地与父母对视,这时候的孩子也开始能够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模仿来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这就意味着,从此时开始,父母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回应,以达到对宝宝进行很好的情绪管理训练。
然而,由于此时的宝宝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此时父母用对大人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跟婴儿互动的话,婴儿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理解父母的意思,所以很多父母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试图跟孩子互动,而最常用的方式,则是使用夸张的语言和面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用高而尖的说话方式,缓慢而不断重复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儿语”。
虽然“儿语”很幼稚,也很夸张,可是还是有很多父母不自觉地使用儿语跟孩子沟通,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在使用“儿语”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会非常高兴,甚至躺在床上手舞足蹈,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孩子真的听得懂“儿语”吗?
02、 使用“儿语”跟婴儿沟通,能给婴儿带来什么我们都知道,婴儿从出生开始就通过观察来试图模仿成人的表情和举动,而在婴儿观察成人世界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孩子一定的回应,对孩子情感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用一项研究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做过一个实验,名字叫“无表情游戏”,实验一开始,母亲跟孩子正常互动,孩子非常开心,接着,母亲开始变得面无表情,不像平时那样表情丰富地跟孩子交流,也不理孩子。这时的婴儿做出各种可爱的动作和表情在母亲面前“卖萌”,尝试再次开启跟母亲之间的“对话”,可是依然无济于是。
研究者观察到,婴儿至少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想要吸引母亲的注意力,最终不得不放弃了,最后孩子崩溃大哭。
而试验测试表明,在母亲面无表情的这段时间,孩子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有可能会死亡。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孩子是如何迫切地需要母亲对他的情绪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回应。
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孩子在三个月大、刚刚会跟大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
我记得我家孩子在三个月大的时候,我跟她互动,没事时捏捏她的小胳膊小腿,把她平放在床上揉揉她的肚子,她就会像只小猫一样慵懒而心满意足地发出“唔唔”的响声,我也会像她一样,发出类似她的声音,此时她听到我模仿她的声音,不知是刻意还是无意,那种“唔唔”声就变成了“啊啊”,我也跟着她的变化调整我的模仿,当她意识到我在不停地模仿她的时候,她就开始咪着眼睛朝着我笑,并且愉快地发出“咯咯”的笑声,显得十分愉悦。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里,对于大人对孩子这种模仿式的交流是这样来诠释的:
这种模仿式的沟通交流方式对孩子来说,起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让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很关注,对自己的感受有反应。对婴儿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体会到被人理解的滋味,这也是情感交流的开端。
由此再回到一开始讨论的是否要用“儿语”来跟孩子沟通这个话题上,我们就会发现,大人之所以用“儿语”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刻意地模仿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而我们上面提到的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将这个新的“教学语言” 与成年人在互相交谈中使用的语言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与婴儿的语言更为接近的“儿语”更容易被婴儿接受。
03、如何正确跟婴儿交流?前面说了那么多使用“儿语”跟孩子沟通和交流的好处,那么可能有的父母就会想,既然这个方法这么好,那我以后也用儿语来跟自己孩子交流吧。
其实,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自己孩子的你性格和发展情况而定,想要跟婴儿良好地沟通,也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找到适合该阶段孩子的正确沟通方法
孩子在两岁之前,他们的语言多以单词句为主,所以此时的父母用简单的重叠字来强调某个重点词语,可以让孩子在从较少信息中快速学习到对他而言相对重要的知识。
此时的父母在模仿宝宝的时候,也要有意地帮助他组织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宝宝说“ma、ma”,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说:“ma、ma,我是宝宝的妈妈。宝宝会叫妈妈了!妈妈好开心!” 这个方法可以让宝宝不断输入正确的发音方式,避免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语音上的偏差。
而2岁以后,就要使用语法来组织句子了,这个时候和孩子使用正常的语句说话更好。并且此时尽量不要一板一眼地纠正孩子的发音,可以用正常沟通的方式强调正确的读音,比如孩子看到天空中的飞机,会说“灰机”,那么家长此时可以说:“对呀,宝宝观察得真仔细,那是飞机,飞机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这一个句子里就包含了三个宝宝说的不清楚的字,那么宝宝在倾听和理解的过程中,也会慢慢纠正自己的发音。
二、用“婴儿”语配合相应的动作,让孩子学会从语言中预测行动
此时的父母跟孩子交流也要投入足够的感情,在重复一些简单可爱的短句的时候,也要做一些温柔、有节奏感的动作,由此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在你的语言中预测接下来的行动。
打个比方,前面我说过我家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像只小猫一样特别享受我给她按摩,当我要开始按摩的时候,我会同时做出很夸张的动作,把两只手指伸开,举到头两侧,然后对她说:“妈妈要给宝宝揉肚肚喽。”每当这时,孩子就开始兴奋地四肢乱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喜悦感,父母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充满爱意的、互动感十足的积极交流方式,也进一步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结。
三、让孩子接触多种声音来源,有助于让孩子区分和理解较为复杂的声音
宝宝开始发出各种声音,爸妈们除了模仿宝宝的“儿语”之外,也可以给宝宝更多的声音来源,比如模仿小动物的声音跟宝宝做游戏:小鸭子,嘎嘎嘎;小小鸡,叽叽叽;小羊羔,咩咩咩;小狗狗,汪汪汪;小猫猫,喵喵喵……爸妈们可以自创各种动物和大自然的声音,以童音的方式朗读,这些有意义的声音会让小家伙笑得咯咯咯,同时让婴儿接触到声音的复杂性,并且逐渐能够区分和理解这些声音。
四、除了语言交流,也要懂得观察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适当的“休息时间”
我们经常会发现,3个月大的宝宝,我们通过语言或者玩具来刺激孩子,一开始她会很开心地回应,可是慢慢地就会变得不感兴趣了,眼神也可以转向别处,甚至有时候会放声大哭,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孩子累了。
孩子那么小,没办法要求对方停下来,也没办法躲避玩伴,只能用哭来反抗。当我们发现孩子对眼前的事物变得毫无兴趣,那么就要适时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从兴奋的状态中慢慢平静下来,用温柔的肢体语言来安抚孩子的情绪。
当我们能够了解婴儿每一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就能够在孩子刚出生的最初阶段,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同时帮助孩子理解语言发展。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陪宝宝写日记,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