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参加了一场李玫瑾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
·李教授是运用精神分析等一系列心理学研究,通过罪犯的犯罪行为及语言,分析出每个罪犯在人生的成长阶段,犯罪心理形成萌芽的时候都经历过什么?从而来告诉我们,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应该怎么去做来正确引导孩子。
现在我们的家长很注重教育问题,带孩子上早教,培优班,特长班。。。。。殊不知家庭教育才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石,而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李玫瑾教授提出家庭教育需要基本理念(其实就跟家训差不多),而家庭教育理念有需要形成共识(全家统一,服从母亲),从而形成健全的家庭教育。
今天我就浅谈一下我们最初始的家庭教育,最近我也是在学习儿童心理咨询,我们大家一起通过李教授的演讲来学习一些李教授的育儿理念。
依恋关系的重要,是教育的基础
依恋关系可以说是所有心理问题的初始
首先就是谈谈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我们应该保证固定一个照顾宝宝的人,不应该请月嫂就把所有事情丢给月嫂,或者育儿嫂。可以让她们帮忙和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在她们离开时宝宝不适应。而妈妈只有亲自照顾宝宝,才会和宝宝建立起婴儿对抚养人的依恋,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关系,而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会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孩子以后能够听妈妈的话)。
李教授也建议不要请月嫂,保姆,自己来抚养孩子。人类在生命的初期最无能,最无助,生下来后2小时一次奶,还要拍嗝、换尿布,洗澡。。。。。。在这个辛苦的抚养过程中,父母的每一次接触、每一次把孩子抱在怀中,孩子都感受到了父母的体温,他们闻着味道,注视父母的脸,倾听父母说话的声音,父母本身逐渐成为孩子快乐和安全的依赖,孩子就会期待每一次父母的靠近,这种感情就是依恋。
之前我转过一篇文章叫“延迟满足,骗了多少父母,耽误了多少孩子!"关于延迟满足,曾经风靡全球,但其实这个延迟违背了依恋关系理论,我们的孩子在3岁之前都是有需求的哭闹,他们需要你抱抱他、她,安慰他/她,从你的眼神,动作和声音宝宝才能感受到妈妈们的爱。而这个的时候你选择把他/她一个人扔在那里哭,等她/他10分钟自己哭完,那我们3岁以下的宝宝会是什么表现呢/?
甚至出现医学上所说的“屏气综合征”,也就是我们说的哭背过气了。
我在学“婴语”的时候深刻体会到需求哭的重要,新生儿生下来什么都不会,只会哭,他只能用哭来表达他的需求,3个月以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孩子,他们的需求哭声是一样的,饿了、困了、尿了、便了、被嗝噎住了、肠痉挛。每一种问题一种哭声,但是全世界的孩子发音都是一样的不受任何语言,地方的影响。所以在孩子生下以后哭了10分钟你再去抱,怎么让他和你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他怎么能依赖你的照顾呢?
看看下面这幅图,画面很常见是吗?我这几天在抖音里也有好几个家长发视频,都是孩子哭得满地打滚,每个孩子都差不多只有1岁多。
为什么会这样?孩子越哭越来劲,哄都哄不住了?
研究证明5岁以内的孩子中枢神经都还没发育健全,他们本来就不太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原本不是哭的很严重,安慰一下就过去了,结果因为要延迟满足,任由他哭闹不去理,结果他控制不了就会越来越闹,其实对孩子的大脑也是伤害。而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到了成人是什么杨讷?李教授就举例,现在在机场,车站,大吵大闹的人基本上都是小时候哭了没有人来照顾的人。
其实当3岁以下的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紧紧地抱住他,什么都不说,他都能缓解好自己的情绪。家长通过拥抱也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在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一个“内在小孩”,那个小孩其实就是他小时候的自己,同时还会有一个“内在父母”,那是在他小时候,如何对待他的父母。每个人长大以后,他的所有关系都依赖于这个“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心理活动,包括工作,社会交往,还有他的婚恋关系。他们跟爱人的关系,就像小的时候跟妈妈的关系。
在心理学中这个人的--“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同等重要,假若关系中的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过分强大和过分虚弱说的就是小的时候的关系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依赖。有没有冲突。
所以,依恋关系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从孩子出生就关注,可以自己带孩子,或者固定抚养人,自己做到有效的陪伴,不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弄回老家,看都看不上一眼,这样做你怎么还想让他以后听你的话?就像李教授说的10个月的怀胎,真的抵不上1年的抚养。
李教授在研究过早期抚养的重要性后,一直再向全国各地的家长呼吁,向国家反复倡导延长咱们国家妈妈的产假时间,现在也终于出台了有关的指导意见,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迎来最好的抚养环境,改善妈妈们的抚养条件,让妈妈们都能陪伴我们的孩子尽量长的时间。
今天只是浅谈了李教授的第一个理念,以后我们慢慢聊,宝妈们在育儿路上都有什么让你们崩溃的事情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我是宝妈帮手岚姐姐,专治宝妈育儿路上的各种崩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