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孩子绘本读多了,不肯读课本。八成家长都错过了过渡的窗口期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前段时间,在《暑假助娃大量识字+独立阅读,亲测这10本桥梁书最有效》里(需要了解什么是桥梁书和求书单的童靴可点击重温),千妈我主动给自己挖了个坑,答应大家分享伴读桥梁书的方法,今天是来兑现承诺的。

你们肯定觉得,千妈最近好像是跟桥梁书扛上了,连续两篇文章都在讲它。实在是因为桥梁书对4-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直接关系到孩子小学阶段的语文能力。

关于这点,我特意和几位比较专业的朋友探讨过,她们分别是有着十几年阅读课积累的绘本讲师,以及具备教学经验且了解孩子状况的小学语文老师。

探讨中,大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体会,表达了一个共识:

孩子的阅读,不能一直停留在绘本上,随着年龄增长、能力提升,必然要过渡到文字书上面来。

一旦错过了过渡的窗口期,就很容易出现以下负面状况:

孩子读了很多绘本,但识字量明显不足;孩子只喜欢读图画多的绘本,不愿读文字多的课本;孩子阅读习惯不错,语文能力却不强;

中国桥梁书最早的发展,就源自台湾地区在经过10多年绘本阅读推广之后,发现孩子的阅读习惯虽有显著提升,语文能力却下降了,有的孩子已经到了高年级,主要读书还停留在图画书阶段,完全无法进入文字的世界。帮助已具有一定阅读习惯的孩子,由绘本进阶到文字较多的书本,就是桥梁书的设计初衷。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有必要给孩子上一些桥梁书了呢?:)

书单,我已经在《暑假助娃大量识字+独立阅读,亲测这10本桥梁书最有效》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分享给大家了,有心急地小伙伴,上周就开始在后台留言催我:千妈,货已囤好,快上方法!

别急别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桥梁书的几个伴读方法。

1、生字注音法

孩子读桥梁书,最大的拦路虎是识字量不足。

很多字不认识,读起来就磕磕巴巴,容易带来挫败感,挫败感多了,孩子就不乐意读了。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阅读桥梁书,家长一定要伴读的原因。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的任务就是带娃进门。

解决不识字的问题,生字注音是个简便方法。不过,使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孩子有拼音基础,有勇气有能力的妈妈也可以选择陪读注音版桥梁书的同时,顺便把拼音教了。不过以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还是不要同时进行,先教拼音比较稳妥。

大家去书店选书时就会发现,桥梁书里,有注音版,也有非注音版。千寻幼儿园大班开始,学校就教了些拼音,有一定的拼音基础。所以,刚接触桥梁书时,我给她选的多是注音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陪她一起拼读,能拼读出生字,孩子很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消减生字带来的挫败感。

(图片来源于绘本内页)

待她和桥梁书混个面熟后,再上非注音版,渐渐适应没有注音的纯文字。

那如果孩子读非注音版桥梁书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咋办呢?

这时,就轮到第二个方法上场了……

2、连蒙带猜法

陪孩子识字的过程中,我非常推崇“连蒙带猜法”。

记得千寻四岁左右,大概是到了对汉字特别敏感的时期,每次和我们一起逛街,就会指着路两旁的店招问个不停,“爸爸,这个字怎么念?就这个,红色的字。”

“妈妈,我知道这个字念美,美旁边那个字是什么呢?”

爸爸是直男,下意识耿直作答,“红色字啊,念早!”

很快就被我批评了,没策略嘛。

我的回答就蜿蜒曲折多了:“那你猜猜看,美和什么字比较搭,美女?美人?美丽?”

在千寻开动脑筋转转转时,我会提醒她观察这家店,“你看店里的人,他们在干嘛呢,剪头发对不对,那么,我们再想想,美什么呢……”

“美发!”

“啊,对啦,千寻很厉害嘛。这个字念发,头发的发,这是一家让头发变美丽的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连蒙带猜法”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是,首先她得在记忆里搜索已知词语,然后要联系语境去琢磨,最后还得加点观察力。

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收获翻倍!

同样的方法,伴读桥梁书时也十分好用。

这个字不认识?别急,告诉孩子:

假设生字是隐形大盗,你就是聪明的小侦探,根据上下文和图画来猜猜,一定能破译盗贼的名字。

话说“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千妈我从小到大就是语文学霸,高考语文差两分满分(不用羡慕,所谓术业有专攻,语文学霸的我常在自家小区里迷路,掩面),语文学习上,我还是很有经验的。

小学时候我就发现,很多同学在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某个字、某个词不会,放弃整篇文章。

当时很不解,实际上只要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猜出来的。

我的做法是先猜,再借助字典确认,久而久之,对字的理解和字词句的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的语文能力就是从那时开始突飞猛进的。

(图片来源于当当图书)

3、中途撤离法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教育中的“脚手架”理论,它常常被各种育儿文章提起。

“脚手架”(Scaffolding)理论认为,当孩子学习新东西时,他们需要来自于教师或其它成人的主动支持。

一开始,孩子依赖于成人的支持,但逐渐地,在获得新技能、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在桥梁书伴读中扮演“脚手架”的我们,也要遵循这两个特点:

积极的支持;

适时的退出。

千寻刚开始读桥梁书的时候,对我的依赖最强,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我一般会用前面推荐的两个方法,鼓励拼读+连蒙带猜先琢磨。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她识字量多了,阅读变得顺畅,就开始借故离开。

“你先看着啊,妈妈整理下衣服。”

“我去厨房看看红豆汤煲好了没,一会再回来。”

……

中途撤离法实施之初,很容易遭遇“挫折”,往往是你离开不到半分钟,耳边就响起“夺命连环call”:

妈妈,快来!

妈妈,这个字我不认识!

妈妈……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此时此刻,机智的老母亲一定要有定力。

相信我,个别陌生字并不影响整篇阅读,娃的SOS,主要还是出于本能的畏难心理。只要你坚持两分钟没回应,孩子觉得故事吸引人,她会继续看下去的。

估摸时间差不多了(从五分钟到十分钟,视具体情况逐步升级)再回来,官方解答一下她刚刚“求救”的生字。

渐渐地,千寻觉得反正等不到我,也懒得大呼小叫了。

就这样,娃自主阅读的时间,很自然地,一次次加长咯。

千妈絮絮叨:

3个桥梁书伴读法,走的是“看起来简约,用起来简便”的ins风,大家不妨一试,我亲自实践过,挺有效滴。

再给你们掰个好玩的事。昨天七夕,白天被公司里炫礼物的小年轻虐过后,晚上我也十分应景地翻出《牛郎织女》经典绘本讲给娃听。

越讲越觉得没对。

年轻时不懂事,以为这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夫妻母子被迫分离,只有七夕这天鹊桥相见,其它时候都只能隔着银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多惨啊……

如今老母亲视角读来,却发现织女一心只管忙她的织布事业,不用带娃,独立潇洒很大气,活脱脱大女主一枚。额,原来,七夕并不是个凄迷的节日啊,哈哈。

姐妹们有不有同感?留言告诉我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