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三岁了,长得白白净净,非常可爱,可是美中不足的就是,极少说话。
每次在公园游玩,都是奶奶跟其他家长聊天,而毛豆自己在路边树坑里捡石头。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小石头,他会兴奋地拿到手里,嘴里会冷不丁蹦出“啊,啊”等几个字来,偶尔还会说几句“火星话”,虽然旁人听不懂。
看看同龄孩子都会和家人打嘴仗了,可毛豆还是不怎么说话,甭提毛豆妈心里有多着急。
回想毛豆这三年的成长,毛豆妈再也坐不住劲了:一岁时,孩子不会说话,家里老人说,贵人语迟,不用着急;快两周岁的时候,孩子会简单喊“妈~妈、爸~爸、奶”,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到了三岁,能说的话有限,还吐字含糊不清,就像嘴里喊着东西,最主要的是,不管怎么哄逗,孩子就是不说话!
再也不相信什么“贵人语迟”“大器晚成”了,毛豆妈向单位请了个假,便带着孩子去北京检查。
经过一番检查,医生确诊毛豆为语言发育迟缓。
一、什么是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者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
从目前来看,发病原因尚无定论。有专家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专家认为,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
儿童要自我发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需要他人的帮助,这个他人,可以是爸爸、妈妈、奶奶或者是老师等等。
0到6岁是孩子的语言黄金期。在这个时期里,家长的喂养方式、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家长不当行为的影响
1、幼儿时期的喂养方式不当。
就像前文的小毛豆,从小由奶奶照顾,一周岁之前,奶奶心疼自己的大孙子,喂养的特别精细,辅食都是一些软糯的,或者米粉或者软糕类食品,孩子的口腔肌肉,牙齿,上下颚、舌头等器官都没有得到锻炼。
2、家长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
有些家长,察言观色,眼疾手快,把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拿捏的清清楚楚,小毛豆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小毛豆看向电视了,那他就是要看电视,小毛豆伸手一指水瓶,那就是要喝水,没等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毛豆奶奶就全做到了。过度关怀使孩子丧失了使用语言表达需要的机会,让孩子关闭了自己的语言表达系统 ,即孩子缺失了说话的内在动机。
3、和孩子互动少,让电子产品成孩子的玩伴
现在好多人都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和孩子在一起是貌合神离,和孩子聊天少,和孩子说话少,于是电脑手机成了孩子的玩伴,无论是电视和手机,和孩子都没有交流,只是被动灌输的语言模式,这样就容易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
4、家长的焦虑
人人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当看到别人家孩子早早就会走会说了,回头一看自己孩子,不爱说话,就算说出来,也是吐字不清,连不成句,难免会着急,于是焦虑油然而生,便不停地纠正孩子的发音,当失败接连而来的时候,人的耐性很容易丧失,便会对孩子轻则批评,重则打骂,孩子生性敏感,轻易就会捕捉到家长的情绪变化,这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也会扼杀孩子想要表达的内在需求,于是回归沉默。
(二)语言教育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1、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忽略了启发孩子去理解使用语言的意义,甚至剥夺了孩子是使用语言满足需要的机会。这种做法舍本求末,容易事倍功半。
以小毛豆为例,他不愿意开口说话,那是交往兴趣、说话动机缺失,如果家长不得要领,一番功夫之后,也是无效的。
只有找到了根源:内在动机缺失。家长再适当引导,小豆才会明白,只有自己的需求用有声的话语表达出来,人们才会理解和给与帮助,这样做对小豆下个阶段的语言提升也至关重要。
2、单纯认为是语言问题,人为割裂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联系
印度有位大师说,头脑与头脑的沟通是语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感受,灵魂与灵魂的沟通是沉默。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甚至就是思维本身。
割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管别人是否听懂,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候,您会发现,会说了也不是好事。
因此,在培养孩子思维的基础上,学语言,用语言;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场景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正确的路。
三、家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干预孩子语言发育?(一)多和孩子说话、聊天
研究表明:语言中枢的机能成熟与外界刺激密不可分。主动多跟宝宝说话,可以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
父母在家可多和孩子进行简短对话的练习,可以问问孩子,你有没有看到妈妈?你有没有看到爸爸?你是不是要喝水等简单对话,语速要慢,等到孩子有响应了,再继续。
(二)读绘本,听童谣儿歌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时期,对语言的敏感点有所不同,孩子成长到哪个阶段,就对哪些语言敏感。对于未开化的孩子,我们要多创设环境,让听去引导孩子关注,用耳朵来激发孩子的发声意愿和表达意愿。
(三)多示范,多让孩子模仿
有专家说:儿童口语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发音开始的,而模仿发音能力的建立是以动作模仿能力的建立为前提的,我们应该遵从儿童的发展规律,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顺序。
让孩子学习发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家长要耐下性子,多创设场景,让孩子去模仿自己。
一对夫妻为了教会五岁孩子说话,每天都会给孩子模仿口型,让孩子看嘴型、听声音,他们觉得这些还不够,于是每天都创设场景:妈妈管老公叫爸爸,老公管媳妇叫妈妈,在孩子跟前互相叫,一天两天,功夫不负有心人,180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不会说话的孩子终于开口喊爸爸妈妈了。
(四)加强孩子发音器官的锻炼
有人说,发音是件简单的事,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ok了,可是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来说,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要想发出声音,肺部、喉部、口部都要调动起来。孩子发音不好,排除器质性疾病外,就是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发音器官。要想孩子能够清楚、大声地发音,辅助他加强发音器官的练习,是家长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
可以每天给孩子做做口舌操:嘴巴张合练习、抿嘴巴、嘟嘴巴、伸缩舌练习、舌头左右摆动练习、舔上下唇练习。
特别提醒:当孩子不能自主活动舌头时,家长可以辅助帮忙完成,可以在手上缠上纱布或者用橡胶牙刷,轻轻放在孩子嘴里拨动孩子的舌头,以此来增强孩子舌头的敏感度和灵活度。
当然还要加强气息训练。吹纸巾、吹乒乓球、吹蜡烛、吹泡泡、用吸管练习喝水这些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呼吸功能,常加练习,可以提升孩子的肺活量。
(五)精细练习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多做精细练习,可以让孩子的手更加灵活,促进脑部发育,另外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增强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比如可以和孩子玩捡豆子的游戏,如果孩子小,怕孩子会吞食豆子,家长可以换成大块的积木,让孩子将豆子或者积木放到小桶里,刚开始可以是一种颜色,等孩子适应游戏后,可以尝试增加其他不同颜色的豆子和积木,让孩子慢慢学会分门别类,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孩子说话也会讲究逻辑。
语言是在交流中产生的,输入到一定程度,孩子才有东西输出。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引导孩子,多陪孩子练习!
关注“大赛爸爸说”,专注探讨儿童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家庭康复训练,倾听您的困与惑,私信“大赛爸爸说”,为您答疑解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