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一起交流的时候,都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早熟、叛逆期提前、有自己的主见,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话。你越让他做的事情,他越反着干。不知道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家长咨询我该怎么处理孩子的这种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也许你读了这两个故事会有点启发。
1、陪孩子一起锻炼的父亲
我喜欢踢足球,所以每周最少有三次去操场踢球。在踢球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球友,这位球友40多岁,孩子读初一。他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儿子来运动,先是慢跑几圈、再拉单杠、再快跑、再踢球。可以说运动量比较大,而且只要天气允许每天都来。后来熟悉了问他为什么每天都来运动的原因,原来他儿子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而且不喜欢运动。为了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建议他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可是孩子的自控力比较差不会主动来锻炼,怕热怕累。
搞得家里也没办法,家长急了就气的骂他懒,孩子就反过来怼父母,说“有本事你去跑啊”。没办法,作为爸爸就亲自来运动,带着孩子来一起锻炼。孩子从刚开始跑400米大喘粗气,要休息好几次到可以慢慢的一次性跑3000米。而且还可以和我们一起踢足球。现在的孩子性格越来越开朗,体格也越来越好了。父子俩的沟通也更顺畅,孩子对父亲的话与安排,也会乐意去接受,也不会再怼父母。
2、用老人机的母亲
一个学生马上上初三,家里为了让孩子全心投入学习,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就把孩子的智能手机给换成只能接打电话接发短信的老人机。一开始孩子根本不适应,不能刷抖音、玩游戏,天天和父母吵。想想也是现在的社会有几个人可以离开手机呢?这位母亲是个有智慧的母亲,她知道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如果操作失误会造成父母和孩子的隔阂。可又不能让手机占据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思前想后,这位母亲做了一个决定,也把自己的手机换成老人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再去玩手机,而是与孩子聊天。刚开始确实很难受,但是母亲坚持下来了,一个暑假都是用的老人机。她这样做用行动告诉孩子“妈妈可以坚持做到,孩子也可以”。一个暑假结束了,孩子看到妈妈为了自己也用老人机,就主动让妈妈换回智能机,并告诉妈妈“他现在已经习惯用老人机了,感觉没了智能机生活照样精彩”。
很多孩子对父母做出的一些决定都感到不理解,觉得父母不了解孩子。而父母却感到很委屈,感觉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结果一些决定和安排都适得其反,让孩子产生更多的抱怨,进而导致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
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很多事情要少说多做。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不要让孩子说出“站着说话不腰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