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拼得培养孩子学习,其实做的是无用功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为了培养个牛娃,爸爸妈妈们有多拼?

有的从孩子没出生就开始努力。

适龄要娃、严格按照标准补充营养、各种胎教一样不落……整个孕期连一次感冒都不敢得,没在外面吃过一顿饭,生怕地沟油苏丹红一滴辣对孩子有半分不好。

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给孩子读绘本、学英语、上早教。到了上学的年纪,准备好学区房、辅导班,给娃当全职陪读。

"不管娃能不能成为牛娃,至少不能在自己这儿掉链子。"

这是家长们的统一认知。

但结果,可能还比不上别人家的随便养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进行了一项名为th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 )儿童早期教育的长期跟踪研究。

其中有一项ECLS-K,即K12这个年龄阶段。

他们调查了一千所学校里的两万多名儿童,在六年的时间里,收集学生们的考试成绩,定期采访学校老师和教导主任,以及电话采访学生父母。

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大家先来猜猜看,哪些因素跟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关?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及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教育资源。

父母的眼界、见识,也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说:

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也曾讲述过类似的故事。

进入清华的第一节课,老师让他们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绝大部分父母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能够给孩子提供优厚的资源。

老师说,他每年都会做这个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也大同小异。

也就是说,能考上清华,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

父母决定了他们在哪里上小学、中学,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环境,眼界和见识。

有关:小孩的妈妈在30岁或者更晚的时候生她的第一个小孩

无关:小孩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生育年龄大,意味着母亲的受教育程度高或者事业有成,这样的母亲有相对更好的条件来养育孩子。

与之相对的,妈妈的全职陪伴并不能明显改善孩子的学习成绩。

长时间的陪伴,不一定是高质量的陪伴。

一个宝妈分享自己全职带娃的经验时说,如果自己不够自律,那最好别全职带娃。

她在全职带娃期间完全放松了自我管理,时间长了,烦躁情绪还影响到了孩子。

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有些妈妈仍然全职带娃。发现自己也只能当当司机,搞搞后勤,对孩子学习成绩的作用就更小了。

该放手时就放手吧。

父母炽热的目光,把孩子的人生都烫了个洞,孩子除了厌学,还能怎么样呢?

不要以为只有父母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爸爸妈妈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有关:小孩在家里面有很多书籍(父母看的)

无关:小孩的父母每天给他们读书

家中藏书多,说明父母爱读书,教育水平高。杨绛先生曾回忆年少时爱读书,最初的影响就来自于妈妈。妈妈是个全职主妇,操劳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后,总要见缝插针地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于是,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找来很多书,看得津津有味。

周国平曾说过:阅读可以惠及子女。

爱读书的父母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教育孩子,也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孩子们不会乖乖听话,但他们总是在模仿父母。

如果父母自己不爱读书,每天给孩子读书,作用就没那么大。它只能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比较上心。

如果父母整天都在打麻将、看剧,却让孩子好好读书,一回家就写作业,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

通过一一对照,我们不难发现:

高度相关的因素都是,父母本身是什么样的人。

而相关性较弱的因素则是,父母为孩子做的一些事情。

与其给孩子买书、读书,不如自己以身作则,让读书成为家庭里的一种习惯。

与其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不如好好提升自己,奋斗出自己的事业,成为孩子可以跟随的榜样。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