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琳琳十分头疼。她和我说,想要孩子每天晚上养成睡觉前读20分钟绘本的习惯,可是孩子整天看电视看到累了直接睡到沙发上,早点叫孩子去卧室读书,孩子就是不肯离开电视机。
有时候,她强硬把电视机关了,孩子一直哭,也读不了书。
我问她:"之前叫孩子来读的时候有去读过吗?"
她说:"有呀,一开始一两天可愿意读了,我还带着读呢。后来再也不愿意读了,磨破嘴皮了都不愿意读,要么就是很勉强地去,总之没有那习惯自己去读非要我去提醒去哄他读。"
相信大家也有琳琳这样的经历,每次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的时候,总是十分地困难和头疼,有时候还需要和孩子斗智斗勇。
其实我们成年人养成好的习惯需要21天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孩子更是如此。但如果我们明白"习惯"的形成规律以及三个关键点,让孩子养成习惯就容易很多。
习惯形成有规律,培养孩子好习惯要懂"习惯回路"简单来说,习惯有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刺激、习惯行为、奖励,它们以回路的形式维持和运转。这就是“习惯回路”。
一个人习惯的建立是从刺激开始的,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判断,对身体发出指令,接下来完成动作。当这种刺激多次出现,大脑中就建立了正常的回路,习惯自然也就日积月累地形成了。
比如饭前洗手的生活习惯形成过程是这样的:
· 刺激:吃饭;妈妈、老师、电视上、书上说"饭前要洗手";饭前家人说"先去洗手";看到大人、小朋友饭前去洗手;上一次饭前洗手得到奖励等等
· 行为:洗手了再来到饭桌前吃饭
· 奖励:洗了手干净舒服;大人们表扬"乖!棒!有好习惯!";洗了手有饭吃等等
孩子第一次被外界"刺激",于是做出饭前洗手的行为,接着受到奖励认识到"饭前洗手"行为是受到大家喜欢的、认可的。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被外界"刺激"时,孩子依旧做出反应依旧接受奖励,最终就习惯了"饭前洗手"这个思维和行为过程,于是一看到"饭菜"就会去"洗手"。
但常常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指导过程并无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记得小时候妈妈想让妹妹养成早起读英语的习惯,经常说:"第二天你给我早早起床读英语,你阿姨读书时候每天都起来读英语半个小时,读语文半个小时,你看她现在多优秀……"
但是妹妹直到现在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而妈妈也一直在向我抱怨妹妹小时候不听话。如果当初妈妈明白习惯的形成规律,而不是单一地说教和批评、指责,或许就可以轻松教妹妹养成早起读英语的习惯了。
抓住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习惯养成”事半功倍在上面"饭前洗手"这个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大人多次引导和指导。按照习惯形成过程规律,我们只需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关键点,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首先要找准刺激。前面说到我妈妈让妹妹养成早起读英语习惯失败的事情,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没有找准"刺激"。这个所谓的"刺激"其实是孩子养成习惯的诱发条件,孩子的本能反应、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原则和规章制度等也都是常见的诱发条件。
虽然妈妈一直在告诉妹妹早起读英语的好处,但是年幼的妹妹对于工作、人生并没有多大的认识和感触,她不能领悟学好英语方便找工作、早起读书记忆好记单词牢、常常读英语能培养语感等等这些"深奥"的道理。因为小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好玩、好吃、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妈妈当初能引导妹妹发现早起读英语的乐趣,或者告诉妹妹早起读英语的趣味,没准还能"诱惑"妹妹早起读英语。即使妈妈不懂"习惯"形成规律,但如果她能找准"刺激"这事情肯定就成功了一大半。
另外如果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就要让他接受更多的诱发条件,绝对不要单一地"说教"。规则也是诱发条件之一,平日也要教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接受制度,并且理解和完成。
孩子在学习技能和知识时,都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因此最有效的刺激就是父母给孩子做了一个好榜样,比如父母在孩子专心学习的时候,也在旁边专心致志的看书,孩子就会有样学样。
接着要形成习惯行为。当孩子接受刺激后,所有的行为举动,都是对这种刺激的回应,也就是形成了习惯行为。比如说孩子看到了规则,会问爸爸妈妈,然后让爸爸妈妈和他一起这么做,或者看到爸爸妈妈拿起了书本,就跟着爸爸妈妈一样认真看书。
在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受到"刺激"后,孩子就要形成习惯行为。
因为习惯行为的养成是紧跟在刺激后的,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核心部分。要不然,"刺激"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无用的信息,以后在接受类似刺激后也不会形成相应的行为。
像妈妈虽然告诉妹妹要早起读英语后,但没有实际要求妹妹早起读英语,也没有引导妹妹晚上早睡早上早起,早起读哪些英语、读多久合适,妹妹也没有形成"早起读英语"的习惯行为。
(2)督促、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习惯行为。
有时候孩子会自觉形成正确的习惯行为,像听到要吃饭就会去洗手;有时候孩子并没有自觉形成正确的习惯行为,像听到"吃饭"也知道要饭前洗手但没有洗手就吃饭。
这里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知道怎么做但没有做出正确的习惯行为,家长就要督促孩子做出行为习惯,比如让孩子立刻去洗手;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就要引导孩子。我们要明白,孩子有时候不按要求做不代表不想做,也有可能是不懂得怎么做。
(3) 家长做好表率和引导,特别注意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确保孩子受到环境的正面导向。
孩子在做出习惯行为时,必然会存在很多外在或内在因素的影响。
像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外在影响。如果饭前家长也不洗手,孩子也会难以坚持去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又比如父母起到了坏的影响,晚上在一旁边看手机边陪孩子读书,孩子不旦没有养成睡前读书的习惯,还容易学家长一心二用,这样也降低了专注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
最后要奖励孩子。"奖励"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尝到甜头,明白正确的行为习惯,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收获。当孩子记住这种感觉后,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会做出更符合大人期待的正确行为。
对孩子“奖励”要注意两个注意事项:
首先,奖励要及时,尽量不要早起的习惯晚上吃饭的时候再表扬。这个奖励也不一定是我们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孩子做出习惯行为后的自然奖励。比如,孩子早起早到教室,有老师的表扬,或者孩子早睡起床后更有活力的感受。但像"早睡起床后更有活力"这种隐形的奖励也需要我们家长找准机会告诉孩子:"是不是没觉得那么累了呀,那是因为你昨晚早睡了"。
另外表扬不一定是要物质方面的,可以多些精神方面的奖励,例如温柔、坚定地赞扬孩子,或者当孩子的面在其他人面前肯定、表扬孩子。
人们都说,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益终身。其实,这不仅是因为好习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未来工作、成长有利,对孩子的自律十分有帮助,还可以训练家长的耐心。毕竟在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与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耐心陪伴、引导、指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对孩子对自己都十分有益。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