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眼中的育儿知识“毁掉”的中国家长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大美妈说:

对于当了妈的你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从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都会买一堆育儿书籍回家,然后时刻关注育儿论坛,下载有关APP,刷亲子公众号。让自己不断学习充电,就为了孩子最好。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我们的付出很可能收效甚微。

最近我经常会“行走” 各个微信群,在一个群里一个宝妈发出求救信号,“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跪求缓解牙疼的物理方法”。

她说,“你不知道,我现在还在哺乳期,不能乱用药,会影响喂奶的。”

她的宝宝刚好半岁,还没断奶,为了给孩子喂奶只能自己生生挨着疼,我出于关心的问了下,“你这样疼了多久了?

“疼了快一个星期了,用了好多办法都没用,为了孩子只好扛着。”她把委屈一股脑的发泄出来。让我出乎预料的尽然好多宝妈表示感同身受。

我劝解道,还是去看医生吧,这样好得更快,可她就是死认定,育儿书上说,吃药就不能给孩子喂奶了。

对她这份母爱我深表佩服,可是对她这种忠于育儿书上的做法,实在不敢苟同。

记得有段时间比早我生产两个月的孩子姑姑聊天说到:有一次她没注意,患上了急性乳腺炎,她的婆婆说:“你生病期间,最好不要给孩子喂奶,怕病毒通过母乳传染给孩子”。

她也就生生地抗着,她老公表姐到她家听说后,却说:“你这种症状,只有让宝宝瞬息吮吸才能好得快”。

本来身体疼痛就够她心烦气躁了,看到孩子吃不饱哭闹估计也是更揪心,最后还是受不了跑医院了。

正好路过我这边就陪着她一起去了,正好也当自己学习一下,到医院,医生说:“你现在是乳腺炎初期,可以母乳喂养,我给你开点药你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听开药,她显得有点慌乱,怯怯地问,“不是吃药不能给孩子吃奶吗?”

医生数落到,“你们现在这些新手妈妈,尽信奉书上说,有些药物是哺乳期禁用的,但哺乳期是有指定用药的,跟你一样的新手妈妈,就是因为害怕吃药,死扛最后导致病情加重”。

现在确实有很多新手妈妈,刚怀上宝宝就开始关注育儿指导,然而到了育儿的实战中,也没能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甚至还可能让问题变得更复杂。问题出在哪呢?

这让我想起了起短时间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热议的一条微博。

她在微博中怒怼了育儿专家,有15万网友纷纷点赞支持。

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小女儿分床睡的事情。她想起教育大女儿时,不管孩子哭闹,坚持让他睡小床。

她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分床睡呢?我们在害怕什么?怕她跟我们睡一张床太过依赖?怕这种依赖会破坏孩子的独立?她怒怼育儿专家:很多育儿理念提倡“从小独立”,“延迟满足”,“挫败教育”......现在看来全是胡扯!

正确 应该是,在孩子得到满足,有安全感后再谈其他。

孩子 独立是迟早的事情,小孩子想依赖在身边就让他赖着吧。毕竟,成长只有一次机会,错过就再也无法弥补。

美吗妈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千人千面。但有一点我觉得必须做到,那就是陪伴,倾听,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遗传基因,性格,成长环境,经历等都不同,千差万别,没有哪种育儿方式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对于一些成功做法,我们借鉴一下就好。

一些 育儿 知识,就像成功学一样,没有任何人能复制一个人的成功,也没有那种成功的教育方式能完全套用在另一个孩子身上。

哪怕同胞姐妹也不能。

这让我想起,旅美知名设计师,“台湾之光” 吴秀刚,曾为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设计礼服,但小时候却险被贴上“过动儿” 的标签。

他的母亲陈美云有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儿子。老大吴季衡怀桥,从小成绩优异,是别人眼中的“模范学生”。但老二吴季刚却不爱学习,坐不住,喜欢玩洋娃娃,引周围人的侧目。

有次 陈美云 带着才 5,6岁的吴季刚路过中山路的婚纱店,儿子竟然能站在店前安安静静地观察,回家后立刻滑了下来,非常专注。这一发现,放陈美云意识到孩子可能潜在的天赋,原来曾经适用于老大的方法不一定就适用于老二。

“我不是完美的妈妈,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也是经过碰撞,摸索,调整和学习而来;教育是互动的双人舞,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师”,陈美云在她的新书《爱,让孩子做自己》上写道。

她自称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但勇于挑战传统。在母亲的新书发布会上,吴季刚激动地说,如果没有母亲当年的支持,他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不要用物质奖励小孩,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不要反对高中谈恋爱,不要.....”

这些 与我们 背道而驰的教育理念,却是台湾歌手,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玲的成功经验。

她后来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大学,你能说她的育儿理念是错误的吗?

孩子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同一产品,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造,教育是一场自我教育,也是一场发现孩子生命力的过程。

用爱培养的 孩子都不会太差。想让孩子的天赋发光,你需要去发现孩子,接纳孩子,用爱去自养孩子,让孩子勇敢的活出自我。

郑渊洁 曾说过: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教育的目的 ,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愿你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