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写完作业,刚准备打开电视机,妈妈从外面买菜回来,看到小明拿着遥控器,不由怒从中来,
“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就不能多学习会儿?这么不勤奋将来怎么办?你看隔壁的那个小华姐姐,人又懂事,成绩又好,还勤快,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好好学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你又跟人打架了,是不是?你是不是觉得我太闲了!就不能给我省点儿心,别总是找事行不行?”
“你是不是又跟弟弟争东西了?多大了你,就不知道让着他!”
“零花钱这么快就没了?又乱花钱了是不是啊?整天买些跟学习无关的东西,乱七八糟的,就不能多做点儿练习册!”
孩子们刚开始还会紧张,会解释争辩一些,次数多了就不再多说话,往往保持沉默,和家长的代沟日益加深。
被人冤枉的感觉很不好,孩子们脆弱的心灵烙下了不被信任的印记,可能要用一生去和解。
孩子和人打架,可能是因为对方一直在故意不断的找事呢,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会打击孩子为自己争取合理权益的积极性。
跟弟弟争东西,可能是因为弟弟有了很多,却仍然看到东西就要抢。
多花钱,也许是因为孩子给家长准备了节日礼物,要给大人一个惊喜呢。
可是这些心思家长不理解,却只会先入为主的地批评一顿,横加指责。
家长在一个家庭里是权威的存在,懂事的孩子不会跟家长顶嘴,长时间下去积攒了一肚子委屈,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因某件事而突然爆发,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被冤枉的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家长们又怎么解决呢?
1.不自信甚至怯懦,做事情畏手畏脚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矛盾,小孩子尤其如此。
他们可能因为争一件玩具而扭打在一起,也可能因为排队先后而争的面红耳赤,也可能是因为胳膊碰了一下而忍不住动手……
无论因为什么,家长们在处理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家长们总是本着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要求孩子一再忍让,长此以往,孩子的血性就被磨掉了。
整个人精神萎靡不振,遇事没有主见,不敢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益,慢慢会变得懦弱,做事情束手束脚,甚至会变得人人可欺。
打架的确不算是合理的解决方式。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先把自己的孩子单独拉到一旁,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孩子们多描述几遍,然后指出孩子犯的错误,告诉他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法。
告诉孩子自己是他的后盾,如果真的遇到了恶势力,不要屈服,家长会站在身后支持他。
给孩子们安全感,让他们放开手去争取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看法。
2.陷入自我怀疑,不愿与家长多交流,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们有没有一种感觉?
孩子们越长大越不愿意跟家长说话。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回家也不爱说话,问他什么也只是‘嗯’、‘是’、‘好’,就不多说话,我听的都着急。”
可他们跟其他的小伙伴一聊天就滔滔不绝,甚至有点“话唠”。
孩子们回家不愿意多说话,跟家长们平时对孩子说话的态度、方式和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权威的存在,对孩子说话总有种居高临下的指导态度,尤其是在不了解具体事情时,以自己的经验武断地评论孩子的行为,甚至加以严厉的苛责,伤害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需要找人倾诉,希望被人理解。
哪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会有心事。他们会为了跟好朋友的矛盾而烦恼,会为了没有被夸奖而失落。
不是年龄小就没有独立的思想了。
可是在家长们的眼中,孩子们无论长多大都是小孩子,无论多大的事都是小事。
“呵,小孩子懂什么呢?”
这种态度是很伤害孩子们的。总是被此类语言打击,孩子们会渐渐产生自我怀疑,变得不爱跟家长交流。
“跟家长说了也没有用,他们就不理解,只会说我事儿多,让我不要胡思乱想,没办法,我也就不想跟他们多说什么了。”
家长们即使无法跟孩子们做朋友,也要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就跟培养他们与家长聊天的习惯,倾听他们的心声,帮他们出主意,解决他们的疑惑。
好好说话,好好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认清不足,排解他们内心的郁闷。让孩子们拥有开朗阳光的性格,才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3.患上轻度抑郁孩子也会抑郁,你相信吗?
很多人认为抑郁是因为太矫情、太娇气。
他们认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哪有人有时间去抑郁,大家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挣钱。
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青少年患抑郁的情况并不少见。
诱因或来自家庭,或来自学校。
而家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人的性格与他幼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原生家庭有关。
父母的不理解、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长年累月的施加在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身上,很可能会打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只是吵了几句,最多打了几下,怎么就受不了甚至就抑郁了呢?当家长的还不能教育自己孩子吗?
其实孩子们是因为不被理解、被冤枉、被偏心对待,才会歇斯底里至心态崩溃的。
能发泄出来的孩子还是好的,最怕的是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形成心病,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们提高认识,不能一味的认为孩子们惹是生非而用语言去伤害他们。
有错要指出要让他们改正,但可以用一点儿别的方式,哪怕是打几下也比骂他们、吵他们更容易让人接受。
身体上的伤口容易愈合,语言的伤害却难以消除。
“恶语伤人六月寒。”
家长们跟孩子们沟通时,要多注意措辞,不能随意给他们扣帽子、安罪名。
孩子们的心思很细腻。在成长期,他们需要很多肯定,来自家长的尤为重要,那是他们的自信和安全感来源。
如果孩子们真的贪玩调皮惹事情了,家长们不妨坐下来先看上一会儿,思考一下,再与孩子们去沟通,让他们梳理一下,家长们自己也想想处理方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