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孩子成为别人都讨厌的人,这一招就够了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不知道有没有一个孩子的行为曾让你特别反感。这个孩子或许是邻居家的,亲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众场合偶遇的。

这些孩子可能调皮捣蛋,可能喜欢乱翻东西,甚至还可能手脚不干净。

当你看到这样的孩子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应该是:这孩子的爸妈是怎么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时,我们其实并不会多么去苛责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会觉得懂事的父母没有尽到责任。

想要一个孩子被讨厌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纵,是祸根。

表妹小时候经常来我家串门儿。

家里有小孩子来时,妈妈总是会拿些零食水果给她们吃。来了两次以后,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摆放位置。每次一来就会自己去翻零食吃。

俨然将别人家当成了自己家。在家里翻箱倒柜,翻出来的零食全部拆开,喜欢的都吃掉,不喜欢的吃一口就扔在旁边。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柜也差不多空了。沙发上像个垃圾堆,吃完的没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处都是。

看着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妈唯一说过的一句话是:"你小心点吃,别把衣服弄脏了。"

事实证明,每个没规矩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管不顾的父母。

表妹完全没有在别人家做客的意识,行为举止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意。这样的行为往往是缺乏物权意识的表现。

物权意识中有自物权与他物权之说。自物权是权利人对于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权利。他物权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定的物权。

也就是孩子没有明白所有权的意义。他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意对待的。这也是缺乏父母教导的表现。

如果是表妹不听话,屡教不改,相信舅妈看到她的行为,一定会跟她讲道理或者严厉地呵斥。但是舅妈表现得极其坦然,也就是说她并不认为表妹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这也是出在家长身上的大问题。总是不把孩子的坏习惯当回事儿,总觉得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一棵长歪了的树会自己慢慢变直吗?

2、没有引导,孩子极易走偏。

小时候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以后只会越来越严重。

因为弟弟玩具多,邻居家6岁的小男孩儿总喜欢来我家跟弟弟玩儿。

每次回家都会带点东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时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欢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儿走后,罐子里就会少些糖。

弟弟说他不知道男孩儿拿了糖果,男孩儿也没有跟他说过。他只知道男孩儿很喜欢吃糖,一起玩时几乎是糖不离口。

男孩子都喜欢汽车,爸爸给弟弟买了一套汽车模型,大概有十几辆小汽车,一辆也就成年人三分之一个手掌大。

由于弟弟喜欢到处乱扔,所以一套小汽车基本上找不齐,只能手边有几个玩几个。

只是后来家里的玩具汽车越来越少。虽然弟弟喜欢乱扔,但是妈妈平时整理到都会帮他放在一起,所以每次能找到的没有10辆也有8辆,可后来却变成了5辆,4辆,3辆。

虽然觉得奇怪,但爸妈还是觉得是被弟弟弄丢了,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爸妈回家晚了,怕弟弟一个人不安全,就让弟弟去邻居家玩一会儿。

弟弟回来时有些闷闷不乐。在妈妈的几番询问之下才说出了缘由。

原来是他在邻居家看到了自己"走丢"的小汽车。男孩子向来对玩具比较敏感,那几辆汽车的外形甚至磕碰处,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从糖果到玩具,孩子的行为已经算得上偷窃了。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去偷东西呢?

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孩子的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只是觉得玩具好玩,想多玩一会儿,但他不能一直待在别人家,所以他就带回去了。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如果他想多玩一会儿,他应该先问一问玩具的主人,愿不愿意让他拿回去玩。

这也是因为父母没有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是不可以随便拿的。

3、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

那么,有良好的物权意识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同事张姐有个女儿,7岁大,刚上一年级,由于爸爸经常出差,于是带孩子的重任几乎全落在了张姐头上。

偶尔加班时怕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就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来。孩子很听话,妈妈办公时几乎不说话,不乱跑,也不动办公室的任何东西。

只是趴在桌子上做自己的事情。看看书、写作业或者拿个小画册画画。偶尔抬头看妈妈两眼再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办公室里的同事看她乖巧就会买点东西给她吃。但她都会先问过妈妈的意思,妈妈点头了才收下,然后会甜甜地说一声谢谢。

起初,我以为张姐的孩子本来就是害羞少话的性格,可下班以后才知道,,不过是教育得好罢了。

只见她一下班就扑在妈妈身上求表扬,说着:"啊,妈妈,我憋得好累哦。我是不是很乖呀?我都没有吵你们。"

看着小女孩有些委屈又有些自豪地扬着头的小脸,你就会知道,哪有谁家孩子是天生乖巧可爱,讨人喜欢的。

小孩子天生就爱吵闹,是经过了父母的教育,有了是非观和物权意识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

如果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孩子在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之前如何形成自己的三观?等到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之后再去改变哪里还来得及呀!

4如何让孩子变得讨人喜欢?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分析:0---6岁为形成期、6---12岁为潜伏期、13---18岁为表现期。

她说过:教育孩子最好在6岁以前,最晚不要超过10岁。

为什么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童年时期埋下的种子,会在步入青少年时期开花结果。

许多人成年后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其实早早地就埋下了隐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想要端正孩子的行为,可以看看以下几点:

1、 培养孩子要趁早

注意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0-6岁是孩子心理建设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等着家长去指点江山。

6岁之前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一切的行为表现都是依赖于家长的输出。你教给孩子什么,他就会学什么。

这时候的孩子也许有反抗意识,但还没有反抗能力,纠正错误行为时他只能哭闹。

等到他16岁,已经有了反抗的能力,他会离家出走,他会威胁父母,那时候再去教育就晚了。

2、 以身作则是根本。

孩子成长初期没有自我思维,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模仿。刚开始孩子会模仿家长的面部表情,然后是说话语气,接着就是行为。

教育的话说千遍不如做一遍。自己首先要言行一致,不要打自己的脸。

就像父母嘴上说着不能闯红灯,没人没车时却依旧会带着孩子闯红灯一样。这时候,孩子心里就会开始产生矛盾,他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要记住,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

3、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

孩子会乱翻东西,多半是因为没有物权意识,不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乱动。

这要从小抓起,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当一当"受害人",让他感受一下东西被别人乱翻是什么感受。

4、 学会对孩子说不。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闹不止就不忍心继续下去。

一场有关教育的谈话,不一定要多正式,但至少要有始有终,让孩子受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孩子就像仙人掌,想要茁壮成长,水和肥料不需要多少,却唯独少不了阳光的照射。

对于孩子来说,精神上的满足远比物质上满足更重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