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对热议母子身上,浓缩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影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装监控是为了提示你,起提示作用。”

“吃我的用我的现在长大了翅膀硬了。”

……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发了讨论,爸爸因为经常到外地做生意不能在家管束孩子玩电脑,所以在孩子的房间里装监控,引得孩子报警处理。

前面的,就是爸爸在面对儿子时说的话。很多人表示非常熟悉,而且让人头皮发麻。

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腾讯视频的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面的一对母子。

两母子之间的故事和对话,直接让这个节目的关注度飙升到了最高,其中的片段更高达了259万次的观看,1万次的转发和8.2万人的点赞。

在短短34分钟的采访当中,浓缩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影子: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在节目组到儿子天天家里采访的时候,他说他房子和衣服的颜色基本就是黑白灰,因为这些颜色给他带来安全感。

妈妈的突然上门、没有门锁的房间、被翻看的手机和日记本,妈妈对此的回应是“想知道自己儿子在干嘛。”

为此天天在房子的每个角落都装了摄像头,为的是“我需要知道这个空间是我自己的”。

物极必反的独立

在天天18岁的时候,他妈妈就直接跟他说以后我们就是借贷关系,我不会再给你钱了。

让天天独自到了英国留学后,刷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盘子。

他妈妈称这个为锻炼,独立。

后来妈妈却又问天天为什么不回来陪我,别人的孩子都有人陪,你就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聊天。

天天说,他也很想回家,可是自己一个人待久了就不一样了。

被忽略的感受

天天在表达自己为了要自己养活自己,为了要留在北京多辛苦的时候。

天天妈妈就说,以前爷爷奶奶太宠你了,导致你心智不成熟。北漂的人比你要多吃苦耐劳多了,他们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他们忍受比你多得多,他们比你更辛苦。

儿子想要的是妈妈的理解和安慰,可是到了妈妈那边就变成了是儿子被宠坏的表现。

过大的要求,过高的期望

在访问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儿子很厉害,可以做到很多的事情。

甚至说,儿子自己不了解自己,她是妈妈更了解孩子的潜力无限。

可是天天累了,面对这么多的要求和那么高的期望,在听完妈妈说的“赞扬”之后他沉默了。

拧巴的关系

天天很想要向妈妈倾诉,也想要过要过想重新挽回这段母子关系。妈妈也说,你提你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但是每次到最后都变成一堆无用的道理。

甚至到了最后,谁也没有说不爱谁,但是却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没有回应的情感、被忽略的感受、错位的关心、过度的锻炼,导致了这段拧巴的关系。

妈妈想让孩子回家,孩子也想要回家,可是还是谁也回不了家。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曾说过:每个父母的努力和教育其实都是在回答“我对孩子的人生有什么期望?”

至于答案是什么,每个家长都会有不同的想法。

但是,可以肯定这个答案里一定不会有希望我们的孩子与我们疏远。

即便是最深刻的感情和关系都是需要维护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变得优秀独立积极都与让孩子依赖我们并没有冲突。

有爱的联结,会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一项长达两年对美国最著名私立高中菲利普·艾斯特中学的学生和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感到压力的学生与具有联结感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成绩更差。

《童年,人生幸福之源》中提到的幸福人生的五步循环:联结—玩耍—联系—精通—认同:

其中,联结是整个循环的基础。这个联结,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寻求联结的本能,是来自双方无条件的爱。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体验到了强烈的连接杆,那么他就形成了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Erikson)说的“基本信任感”,这种安全感令孩子从6个月到6岁都有足够的勇气和愿望去尝试冒险。

爱德华·哈洛韦尔将这种信任感归纳为“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他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乐观性格。

也就是说,父母的爱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懦弱,相反他是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底气的来源。

包办和指责才是孩子懦弱的根源

在很多的家庭里,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十分错位的包办行为。看似什么都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实际上,却事事干预。

要用父母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要不能带有情绪地去解决问题、要最快成本最低地去解决问题……看似父母没有帮孩子,可是却已经全部插手了。

这样的指责和包办,会打击孩子的主动性,让他们变成一个“傀儡”。

即便所谓的“激将法”:“就是我期望值太高了是吗”,潜台词不就是“孩子你能力不足”吗?

五步循环中最后一步是认可,也是很多父母忽略的一步。我们永远觉得孩子的潜能无限,永远还能再往上拼搏,不希望他们止步于此。

但是,父母认可孩子的价值,对孩子是最积极的影响力,有了它就有了继续往前的动力。

挫折教育是教他们应对方式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但是90%的父母都忽略了,挫折教育的重点是应对方法。

美国最著名的寄宿中学菲利普·艾斯特中学校长泰·延格利就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快乐的人,看看我们学校都为孩子准备了些什么。我们教会孩子怎样失败,我们提供给孩子很多很多失败的机会。眼看他们就要失败时,我们再想方设法拉他一把。”

我们不仅要肯定孩子的成绩,还要肯定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和努力。

孩子是最优质的学习者,但却不是什么都会的全能型选手。因此我们教给孩子一次两次,并不会让他们从此变依赖,独立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

有父母做靠山,知道父母可以依赖,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幸。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挫折教育,但不可以给予他们完全放手的教育。

这不仅会消磨孩子的积极性,更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言语也是一种虐待

在《原生家庭》里描述了一种关系:

许多家长以引导为名,实则向孩子施以言语虐待。他们会将自己针对孩子的、残酷的贬损合理化,比如“我是在帮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或者“这个世界很残酷,我们是在教你如何去适应”。

这些行为看似是家长在教育孩子,实则是将维系家庭稳定的重任完全推给了子女,以此来逃避他们无法提供这种生活的事实。

孩子一旦失败,便会成为他们的替罪羊,背负起所有家庭问题的责任,还要再一次承受他们的责难。

追求完美的父母的成年子女通常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赞许而不断地苛求自己;要么极力反抗,甚至到了对成功心怀恐惧的程度。

我们是希望孩子越来越优秀,但是用恐惧来操纵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的原因。

对孩子抱有高期待,不需要拿爱捆绑

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抱有合理的高期待,如希望孩子念完高中上大学,他们的孩子会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相反,如果父母过于强迫孩子达到自己的高要求,就跟对孩子不抱期望同样有害。

父母对子女的漠视是缺乏联结的表现。正如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成就的激流一样,漠视也会毁掉孩子的童年,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处处受控的人。

有研究显示,每天和子女交流互动的父母,比如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表扬他好的行为,比那些不闻不问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优秀得多。

对孩子抱有高期待可以看作一种鼓励:“我知道你一定行!”只要你的期望适合孩子的能力、符合他的兴趣,而不是将你的兴趣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的未来会更加广阔,与你的关系也会更好。

最 后:

妈妈问天天,你对我有什么要求。

天天说,我要的是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