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卢浦大桥,一位孩子自杀了。
从监控中可以看出,母亲在奔腾不息的车流中停下了车,第一次下车试图打开后座车门未果,这位母亲上车后车辆并未前行。
时隔不到1分钟,后座的车门打开了,孩子飞奔着跑向桥边,紧紧追在他身后的是焦急的母亲。
17岁,一跃而下,年华随之消散,留下身后母亲的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孩子,当场死亡。
1
当呼啸而过急救车到达现场,这位少年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大好的时光,对于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正值青春年少,父母养育了他17年,如今随着他的死,往日生活中的争吵也好,责骂也好,都消散了。
事情发生后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部分网友都将孩子自杀归结与他心灵的脆弱;同情这位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孩子自杀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母亲有过错,错在平时没有注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等等。
但是,死去的是孩子啊!所有人都看到了母亲的痛苦,但是孩子呢?没人知道死有多痛苦!
将孩子的死,仅仅归结于他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样真的合适么?这难道不是现在很多家长一直在犯的错误么?
这些家长,这些键盘侠,你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件事情:
东西吃多了会被撑死,水满了会溢出,这样的道理谁都懂。
然而放在这个孩子身上,怎么就有人就忽视了“容量”和“度”,愚昧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这个死去的孩子妄加评论。
事件的调查结果被公布:
自杀的孩子,正在上高二。其母亲讲述,当他驾驶到卢浦大桥时,与儿子因在校同学矛盾发生口角,遂自杀。
无止尽的语言暴力,是孩子自杀的导火索。
2
但是,正如网友所说,孩子的死,也唤不醒一些父母的自我反省。
中国有句老古话: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在不断指责自杀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时,有没有想过,才17岁的孩子,他该承受多少,他承受的了多少。
网上另一波网友,说出了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心声。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之后得到的不是家长的理解,而是无止尽的辱骂和不解。
辱骂和管教,仅仅隔着1毫米的距离,而结果却是生和死。
语言暴力下的人,如同被极速充气的气球,只要语言暴力不停,崩溃爆炸,只是时间问题。
死,在遭受语言暴力的人眼中,不值一提。
换位思考下,如果工作中的不顺,回到家中丈夫不理解,两人之间产生矛盾,做家长的是不是会更加崩溃?
而我们和孩子差别在哪儿呢?只是我们的承受能力比孩子稍大而已,真的就仅此而已。
遭受语言暴力,在崩溃中自杀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国外一位父亲,责骂自己的孩子,“有种你就别活了。” 孩子拿着手枪,在父亲面前当场饮弹自尽。
女儿:“我是不是永远没办法让你满意?”
母亲:“你觉得自己做的很好么?”
对话中的女儿,已经考取了常青藤的博士,在对话结束后,自杀了。
儿童也好,成年人也好,语言暴力,永远是他们崩溃的导火索。
语言暴力,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死,在某些遭受语言暴力的人眼中,又算得了什么?
身体流血了,可以止血;而语言暴力造成心灵伤的伤害,该怎么治愈?
3
我们的生活中,不可否认,在不经意间,不是作为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就是语言暴力的实施者。
生活中的我们,不论小时候或是现在,总是会听到这些不经意的话语。可能我们的父母对我们说过,可能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可能我们的孩子,也会和他们的孩子说。
这样的语言暴力,就像会致命的传染病,表面上毫无伤害,心中却鲜血淋漓。
遭受语言暴力的我们,已经慢慢的被同化,当我们施加给自己孩子的同时,根本无法想到,我们也曾遭受过这样的暴力。
太多太多的人,或是作为父母,或是作为儿女,都曾今遭受过严重的语言暴力,可能时隔多年,依旧憎恨曾经的施加者。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这个“好“的评判标准,其中一定会有“是否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
都说每个孩子与妈妈,都是生死之交,生命的连接与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一次次语言暴力下,都将会变得不堪一击。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拥有绝对的坚强,更没有一个家长、一个孩子,是绝对的完美。
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在孩子的眼中,做一个不使用语言暴力的父母,难道不是么?
收起语言暴力这把利剑吧,别让这把利剑,伤了至亲至爱的孩子!
-end-